贵州省思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159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史上的货币流通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
材料一 沃德·巴特雷在《1450~1800年世界银块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而据厄尔·汉米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材料三 希腊债务危机刚刚步入尾声,爱尔兰债务问题再度拉响“警报”。彭博社(2010年)11月13日报道,欧盟目前正游说爱尔兰政府接受来自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联合援助……《中国新闻周刊·欧洲到了抉择时刻》报道:2010年12月7日,欧盟同意为爱尔兰提供850亿欧元贷款。
材料四 《中国财经报》曾报道:“欧债危机令欧元命悬一线。”而何伟文则持相反的观点,他在《欧元不可能崩溃》一文中阐述:“由于欧盟对世界经济和货币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不得不竭尽全力。加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出手,至少目前为止,仍然基本上可以稳住欧元……欧元的最终前景,则是确信无疑的。”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中“流入西欧诸国的36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材料中的三个时代背景分析美元发生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所述欧洲债务问题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些现象?材料四给出了哪些“欧元不可能崩溃”的理由?
2.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不断调整经济政策。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的重要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一政策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分别指什么。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在农业方面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
材料一 

(1)观察图片所描绘的情景,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有哪些特点?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主要表现。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唯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共18题)

4.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曾提出“相对大国时代”的观念:世界财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平衡”过程,多边政治和经济机构改革势在必行,在未来三四十年,我们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对“相对大国时代”的解读错误的是
A.质疑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
B.当今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欧洲是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
D.出现一批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发展国家
5.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地区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注重精耕细作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减少犁耕依赖
6.
1870年以后,欧美国家重工业发展迅速。在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垄断组织在重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发展很快。这说明
A.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催化剂
B.资本主义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
C.垄断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D.垄断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
7.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成就。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美国通过兴修水电工程,促进国家就业
B.都达到了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效果
C.都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范畴
D.苏联通过兴办公共工程,增强重工业实力
8.
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C.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成粮食的歉收
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
9.
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对八大召开的背景和相关内容的理解准确的是
A.纠正“大跃进”的“左”倾错误
B.确立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C.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D.实现党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10.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京大学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到1957年有400项。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340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项,属于国内首创的有981项。这表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C.“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
D.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凡创造力
11.
美国某知名生物科技公司推出一项的“宏伟计划”:收购全球种子公司——利用转基因技术加以“改良”——用申请了专利的转基因种子替代天然种子——控制全球食品供应。该公司目前已收购全球21%的种子公司,控制93%的转基因食品市场。该材料主要说明
A.全球化形势下,发展中国家要趋利避害,积极应对
B.跨国公司控制了国际技术贸易
C.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D.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12.
国际著名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吉姆·罗杰斯说:“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像资本主义,而美国反而变得越来越社会主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90年代后两国关系显著改善
B.全球化背景下利益休戚相关
C.不同经济模式相互借鉴和影响
D.两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13.
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维持国家财政
B.小农经济出现
C.私田大量开垦
D.耕作技术提高
14.
某一时期,一座位于江南的城市,在熙来骧往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菸草等货品的街铺。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上述情景最可能出现于何时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5.
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里面认为:“在16 世纪及17 世纪间,美洲的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与东亚。……在中国历史上,(这推动了)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增长。”据此分析推动当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是
A.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空前兴盛
B.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
C.西欧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侵略
D.海禁政策导致欧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16.
下图是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示意图。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B.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迅速提高
C.英国工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D.两次工业革命是英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17.
1899至1911年,新增私人资本总额9350万银元,厂矿企业410家。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 洋务运动的刺激与诱导
B. 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18.
1962年7月,邓小平在接见出席共青团七届三中全体与会者时说,现在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如实行“包产到户”、“责任田”、“五统一”等等;又说,“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段话表明邓小平倾向于
A.赞扬农业生产合作化
B.打破单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C.肯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纠正党内“左”的错误影响
19.
历史上中苏两国曾经走过相似的道路,下面两图是前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如果图中C=G,那么,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A=E
B.B=H
C.B=F
D.D=H
20.
土地问题是中国几千年农耕经济的核心问题。下列各项中,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是
A.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
B.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
“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B.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C.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
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