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后,天津同广州构成了牵动南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龙头。京津冀城市网络格局发生了以津京冀为序的新调度,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环绕京津,形成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和高阳、辛集等一大批小城市和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一体化网络体系。通过铁路与水路运输,同口岸城市及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联结起来。从1905年开始,天津口岸同英美德日等国的直接贸易量已超过从上海转口的贸易量,成为华北贸易货栈,京冀则成为天津口岸第一位的洋货销售市场和土产货源供给地。
(2)根据材料一、二,较之于“京津冀一体化”,指出英国“经济一体化”呈现的不同,并简析其对英国的影响。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后,天津同广州构成了牵动南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龙头。京津冀城市网络格局发生了以津京冀为序的新调度,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环绕京津,形成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和高阳、辛集等一大批小城市和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一体化网络体系。通过铁路与水路运输,同口岸城市及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联结起来。从1905年开始,天津口岸同英美德日等国的直接贸易量已超过从上海转口的贸易量,成为华北贸易货栈,京冀则成为天津口岸第一位的洋货销售市场和土产货源供给地。
——摘编自胡光明《清末民初京津冀城市化快速进展的历史探源与启示》等
材料二 (英国)乡村毛纺业的深入发展促进英国国内市场体系的尽快形成,加速和拓展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和幅面。伦敦作为货物进出口的主要基地,作为多种手工业品的综合产地,常常又有不少商品向全国各地发送。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早期英国的一体化经济体系,是以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为脉络而生成的。国内工业和海外贸易,内部经济运动和外向经济交往,互为转化,互相促进,形成一股良性互动的态势,近代早期英国的一体化经济秩序,就在如此往复之中不断成长和巩固。到17世纪末,近代早期英国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整理自刘景华《经济一体化:近代英国经济“起飞”的最优背景》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京津冀一体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其特点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较之于“京津冀一体化”,指出英国“经济一体化”呈现的不同,并简析其对英国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唐宋时代的商人群体是富民阶层(没有政治特权,仅仅占有财富和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依然属于“民”的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商人群体是在国家管制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这种官商模式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有利于商人财富迅速扩大,但也隐藏了严重的社会后患,那就是日益壮大的商人群体逐渐演变成为旧体制的忠实维护者而不是革命者。这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的富民阶层不是向市民阶层转化,而是向士绅阶层转化,富民社会没有走向市民社会,而是走向了没落。
材料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唐宋时代的商人群体是富民阶层(没有政治特权,仅仅占有财富和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依然属于“民”的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商人群体是在国家管制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这种官商模式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有利于商人财富迅速扩大,但也隐藏了严重的社会后患,那就是日益壮大的商人群体逐渐演变成为旧体制的忠实维护者而不是革命者。这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的富民阶层不是向市民阶层转化,而是向士绅阶层转化,富民社会没有走向市民社会,而是走向了没落。
——摘编自张锦鹏、杜雪飞《商人群体:唐宋富民阶层的重要财富力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出现“商业革命”的依据,对“富民社会没有走向市民社会”进行简要分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进步主义资源保护论者、著名林学家吉福德·平肖把资源保护运动界定为“利用自然资源为最大多数人最长久地谋求最大福利”,认为应该由政府承担资源保护的主要责任。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1933年3月21日,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交议案,很快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作为新政的应急措施。年轻人通过参加保护队进行劳动获得收入来资助他们的家庭,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对森林、公园和土地的保护,资源保护队将国家林业发展向前推进了20-50年甚至更多。尽管民间资源保护队在30年代以其出色的表现而颇得众望,但罗斯福没有能够说服国会宣布其为永久性的机构。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苏联在资源保护中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资源保护的认识。
材料一 美国进步主义资源保护论者、著名林学家吉福德·平肖把资源保护运动界定为“利用自然资源为最大多数人最长久地谋求最大福利”,认为应该由政府承担资源保护的主要责任。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1933年3月21日,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交议案,很快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作为新政的应急措施。年轻人通过参加保护队进行劳动获得收入来资助他们的家庭,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对森林、公园和土地的保护,资源保护队将国家林业发展向前推进了20-50年甚至更多。尽管民间资源保护队在30年代以其出色的表现而颇得众望,但罗斯福没有能够说服国会宣布其为永久性的机构。
——摘编自滕海键《新政的奇葩:民间资源保护队》
材料二 60年代中后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先后通过了专门的自然保护法;1972年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善自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措施的决议》。1975年,苏联把保护自然的任务单独设章列入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87年苏联党和政府制定了2005年前远景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国家纲要,规定环境管理的职能分别“由不同类型的、担负不同职能的各级国家机构来实行”,在国家一级部委中担负环境管理职能的有11个,分别下设一个至几个专门的管理机关。——摘编自宋萌荣康瑞华《20世纪60—80年代苏联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政策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民间资源保护队成立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苏联在资源保护中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资源保护的认识。
2.单选题- (共19题)
4.
在欧债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等问题的影响下,有人再次提起“多速欧洲”(即欧盟成员不再按照统一速度进行融合发展)的说法,同时欧盟采取措施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这反映了
A.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遭到遏制 |
B.欧洲联合在曲折中前行 |
C.欧盟内部各国利益实现一体化 |
D.美国与西欧的差距扩大 |
5.
苏俄1920年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7月又决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在流通方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材料说明苏俄
A.推行“新经济体制”实行经济改革 |
B.放弃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
C.利用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
D.否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6.
二战结束以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等经济模式。这些经济发展模式都
A.反映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
B.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
C.与凯恩斯主义背道相驰 |
D.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体现 |
7.
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
B.可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
C.证明了炎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
D.是一种没有任何史料价值的想象 |
8.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
B.扩大了佃户的人身自由 |
C.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
D.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
9.
下图是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发行法币数额图。1945——1947年数额剧增主要是因为


A.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 |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C.民族工业陷入了困境 |
D.日本对沦陷区的疯狂掠夺 |
10.
下图为1931年10月5日《申报》刊登的“美丽牌”香烟广告。该广告反映出当时


A.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 |
B.时局变化影响商业营销策略 |
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11.
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到10月,全国共有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队5161617个、生产大队41678个、公社77个,分别占基本核算单位总数的98.89%、0.8%和0.01%。这一调整
A.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
B.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 |
C.适应了工业建设的发展需要 |
D.改变了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 |
12.
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体现了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
B.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C.推动了法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
D.适应了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
13.
下表反映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发展的历程。这说明
时间 | 工具 | 经济要素的变动 |
公元前4世纪 | 铁器的使用 |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
18世纪末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工厂的普遍出现 |
19世纪末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集团公司日益增多 |
20世纪中叶 | 第三次科技革命 | 自动控制系统问世 |
A.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逐步降低 |
B.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
C.生产工具革新激化劳资矛盾 |
D.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创新 |
14.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这表明
A.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 |
B.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扩展 |
C.交通工具变革成为文明演进关键 |
D.工业文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 |
15.
战国时期,韩非子认为“夫陈善田利宅,所以厉战士也”,即战士在战争中立功就要用好的田宅来奖赏。韩非子的这一主张
A.说明当时土地兼并较严重 |
B.促使井田制开始走向瓦解 |
C.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D.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
16.
《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材料主要表明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
D.官营产品逐渐被民营所超越 |
17.
在英国亨利八世(1509-1547年)末年的枢密院,19名成员中仅有6名拥有贵族头衔,其余13名均来自新兴阶级。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国争霸 |
B.商业革命 |
C.价格革命 |
D.工业革命 |
18.
181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棉花、羊毛、生铁等进口税率平均提高到7.5%至30%;到1828年,美国进口物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接近50%。这给美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早期工业化 |
B.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
C.海外商品市场扩大 |
D.使国家干预经济常态化 |
19.
19世纪70年代后,江苏通州、海门一代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纺土布去路滞减。乡人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绒带,类似这样的现象在晚清苏北农村地区相对普遍。这主要表明
A.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
B.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
C.手工织布业获得新发展 |
D.民族纺织工业日益萎缩 |
20.
子口税是近代中国的一种新的税制。在这种税制下,进口洋货及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开办的工厂所制造的产品只需缴纳2.5%的内地通过税,就可以在中国内地通行无阻。这种税制
A.调和了列强之间在华的矛盾 |
B.使中国民族工业面临竟争压力 |
C.为清廷拓宽了财政来源渠道 |
D.旨在规范中国内地的市场秩序 |
21.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