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祁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158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在哈佛大学演讲

材料二  1950年春,让莫内(“欧洲之父”)提出: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让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1951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想及其亚洲启示》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以及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频繁。面对经济金球化的迅速发展,几种观点激烈冲突:
观点一:经济全球化是富人的俱乐部,是资本的殖民扩张,所以反对经济全球化。
观点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
观点三: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歇尔计划”实施的背景和目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国家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有些?
(3)选择材料三中任一观点,依据材料概括其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你的理由。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5世纪晚期开始,英国就展开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保护主义探求。1485年亨利七世推出了大力支持羊毛工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587年完全禁止羊毛出口;1690年道过“羊毛法章”禁止进口殖民地的羊毛制品,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禁止销售印度棉布的法令。1721年,英国首相沃波尔以提升制造业为目标,推行明确的重商主义政策改革。1760年至1830年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虽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倡自由贸易,但是1815年英国仍通过了新的谷物法,提高了对农业的保护力度,一直到1846年,当英国产业革命已经完成相当一段时间后,英国才通过取消《谷物法》,开始了维护其工业绝对领先地位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摘编自张学博《英美历史上的贸易保护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海《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2)依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朝贡贸易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源远流长,富有东方特色的商品和手工技术出口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明清时期曾实行“海禁”政策,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1843年至1895年,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口以消費資料为主,占70%至80%以上;出口以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为主,占80%。1863年,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改革海关建制,提离了关务行政效率。洋务运动时期,王韬等人提出“商战”和“翼护”外貿利权的思想。《辛丑条的》签订后,清政府先后设立外务部和商部,并陆续派遣领事分驻各国,经办对外貿易有关事务……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局动荡,战乱不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加速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中国对外贸易额1978年为206亿美元,2016年达到3.685万亿美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变化,中国外贸压力趋紧。据商务部统计,我国已连续21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0年成为全球遗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摘编自廖良辉《对外贸易研究》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就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反倾销调在提出合理化建议。

2.单选题(共21题)

3.
“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是指
A.土地私有制
B.土地国有制
C.重农抑商政策
D.盐铁专卖政策
4.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主要说明
A.当时的交通规则规定靠左通行
B.当时的上海还没有出现汽车
C.当时的上海已经产生近代交通规则
D.当时的上海由公共租界控制
5.
《清明上河图》中,酒店门首通常都悬挂着红栀子灯,虹桥附近有家脚店(小型酒馆),门口设置了一个灯箱广告,上书“十千脚店”四字。灯箱广告的出现反映了
A.北宋家庭手工业技术的先进
B.城市商业经营的时间限制已被打破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北宋时期酒店已广泛应用广告
6.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是临时工人
④职业是世袭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
《点石斋画报》(1884~1898年)创刊于上海,是风行于晚清的一种新闻画报,其以图证史,所载内容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新闻、市井生活等真实地反映了晚清的社会生活状况、风俗习惯以及民众的社会心理。《点石斋画报》的风行
A.彰显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B.为清末新政准备了条件
C.反映出大众传媒的异变
D.迎合了民众的社会需求
8.
1978年12月13日,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协议规定,美国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瓶装设备,在中国开设专厂灌装并销售。这一协议
A.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B.标志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正式实施
C.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D.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9.
中唐以后,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形势下,江南、剑南、岭南三道新增州四十二个,县一百八十五个,“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江南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北方农业的衰落
D.南方的人口超过了北方
10.
斯温·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中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品贸易,把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串成一张复杂的商业网。过去四千年的棉花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这样跨全球的体系。过去也从来没有过,拿印度织布工的产品当做支付工具,到非洲购买奴隶,让这些奴隶到美洲农场耕作,生产农业产品供应欧洲消费者使用。可见,作者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贸易
A.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进程
B.促进了欧洲生产方式巨大变革
C.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落后
D.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11.
2001年,湖北省进出口总额只有35.6亿美元,2010年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增加到259.1亿美元。其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全省出口的比重达到54%和26.7%,外资和民营企业出口增加18.8%和7.1%。对这些现象评价最合理的是
A.“入世”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B.改革开放扩大了国内市场需求
C.经济危机削弱了西方国家的竞争力
D.“入世”促进了外贸结构和体制优化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3.
《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说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就等于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农业集体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施新经济政策
14.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模式的僵化
B.军备竞赛的拖累
C.东欧剧变的影响
D.西方的经济封锁
15.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①④②③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④①③②
16.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费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
A.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主张完全一致
B.指导了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干预政策的实施
C.促使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取得了一定成果
D.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提出的
17.
史料记载,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豪弱相并,州县莫能制”“朝士广占良田”“天下户口逃亡,色役伪滥,朝廷深以为患”,朝廷多次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逃户”回归,但终究无济于事。材料主要反映了
A.均田制存在弊端
B.土地私有化趋势
C.自耕农经济受阻
D.中央集权的弱化
18.
明代中晚期中西文明接触的历史表明,中国面对西方并不自卑,也没有惊慌。中国文明只是在已有的农业文明基础上做加法——增加一个工业的或商业的文明而已。中国人不会走向另外一种例外,一定会面对西方慢慢改造自己,就像过去面对印度佛教改变自己一样。然而,中西之间的这种文明交流并没有持续下去……相对于中原文明,满洲人的文明形态自然落后。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明清易代,打断了中西文明的正常交流
B.明朝对西方文明实行兼容并包、吸收改造
C.满洲文明落后、固步自封
D.列强入侵,阻碍了中西文明的正常交流
19.
1607年100多名男子乘三艘船从不列颠起航,远涉重洋,登上了大西洋彼岸。从此,这片土地开始在剑与火中孕育了一种崭新的文明,人种构成也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由此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年)
土著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
1700
75.0
22.3
2.7
100.0
1820
32.5
788.4
177.2
998.1
1860
16.0
2724.0
400.0
3140.0
 
A.土著人口骤减,白人和黑人剧增,成为当地主体,人口总数大幅上升
B.提供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带去了近代文明和近代制度
C.促进经济发展形成统一市场
D.形成了美利坚民族
20.
下表是1843年创办和主编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医疗改革者托马斯·维克利的关于死亡平均年龄的统计结果。该表格主要反映了
区域
城市
士绅/专业人员
农民/商人
工人/技工
农业地区
拉特兰
52
41
38
巴斯
55
37
25
工业区
利兹
44
27
19
曼彻斯特
38
20
17
 
A.曼彻斯特成为英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B.工人遭受沉重的压迫
C.工业革命深刻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
D.工业革命加速了人口流动
21.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22.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23.
经济增长率的极差即当时年度最高增长率与最低增长率之间的差额。1952—197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的极差为48.6个百分点,而1978-1997年经济增长率的极差为11.4个百分点。这种变化反映出1978—1997年我国
A.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提高
B.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增强
C.经济增长率领先于世界
D.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