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157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南宋)华岳《田家·其三》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4)“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2.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在世界范围引起金融恐慌,各国纷纷采取不同政策积极应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3月9日,罗斯福签署《银行紧急法令》,授权总统以整顿破产银行之大权,由政府提供35亿美元贷款,帮助大银行复业。同时,又公布《存款保险法》,由政府保障存款,以恢复存户对银行的信心。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从1934年初期,美国颁行了一系列关于白银政策的法令,6月通过了购银法案:美国政府在世界市场上高价大量收购白银……1933年中国白银出口为1400万元,但1934年1月至7月单从上海出口的白银便迭5000万元……

   ——摘编自[美]杨格《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状况》

   材料三 新货币的最大特点是以法币代替了银元……对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仅上海一地,1935年至1937年,新设的机器厂就达387家,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数……1935年12月和1936年1月,连续出现贸易出超,这是中国几十年所没有的。

——摘编自刘大钧《国民所得》

(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白银政策对中国金融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的应对措施。
(3)指出材料三中“新货币”的使用对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1953年中国粮食需求量和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基数100)
 
1950年
1951年
19502年
1953年
粮食需求量
100
147
228
350
粮食产量
100
117
128
154
 

——摘编自《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

   材料二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头条

材料三  1950—1990年中苏粮食产量走势图


  ——[美]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材料一突显出当时中国在粮食方面的什么问题?此后,中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现的最深刻变革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头条与当时的哪一运动有关?这一运动造成了什么后果?
(3)据材料三,指出B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总趋势。这一时段苏联粮食产量所呈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单选题(共20题)

4.
1963年欧洲两大国签订《爱丽舍协议》,实现全面和解。内容之一是两国共同为中学生编写具有一致内容的历史教科书。这两个国家应是下图中的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
5.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看背影难辨男女的年代”,有人戏称“十亿人民一款衣,三种颜色盖大地”。这种现象表明了
A.政治生活影响深刻B.舒适体闲意识强烈
C.综合国力大大提高D.审美情趣高度一致
6.
200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福建一著名景观给予评价:“体现了聚族而居这一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观念”。由此可见,它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原因是
A.融合中西B.保存完整C.实用性强D.体现传统
7.
下图为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视察沈阳飞机制造厂时的珍贵照片。该厂应建成于
A.“一五”计划时期B.曲折发展的十年
C.“十年动乱”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8.
下图表明40多年来厦门发生的巨大变化。其原因是
A.引进先进技术B.引进外资C.引进先进管理经验D.对外开放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了一系列区域经济组织。美国参与了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亚太经合组织
C.欧洲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
10.
据《吕氏春秋·上农》记载,战国时期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主要得益于
A. 井田制的实行
B. 工商食官局面的打破
C.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 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11.
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它反映的经济形式是
A. 自然经济 B. 商品经济
C. 市场经济 D. 计划经济
12.
受惠于下图所示之古代发明的行业是()

A. 农业
B. 纺织业
C. 冶铁业
D. 陶瓷业
13.
“朕(雍正)观四民,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在此雍正主张
A. 盐铁官营 B. 重农抑商
C. 农商皆本 D. 八股取士
14.
导致下表中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6—17世纪尼德兰(荷兰)阿姆斯特丹人口数
时间
1500年
1600年
1675年
人口数
15000
54000
206000
 
A.《航海条例》颁行
B.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C.北美殖民地开拓
D.海外贸易快速扩展
15.
福建的漆器从16到19世纪持续外销南洋和美洲。其外部原因是
A.中国工艺水平领先世界
B.世界市场孕育发展
C.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
D.区域经济初现端倪
16.
1493年教皇为协调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间的矛盾而裁定了一条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如下图)。此举()
A.揭开了新航路开辟的序幕
B.确立了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
C.划定了西葡两国的殖民范围
D.规避了殖民扩张和殖民争夺
17.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该作品
A. 再现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的环境变迁
B. 揭露了蒸汽时代英国众多的社会问题
C. 反映了汽车泛滥造成伦敦严重的雾霾
D. 暴露了电气时代英国尖锐的社会矛盾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发明是
A. 蒸汽机
B. 内燃机
C. 发电机
D. 计算机
19.
下图所示是一则报纸广告。文中有“真正国货……‘请国民每年挽回四千五百余万之权利”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最适用于研究课题

A. “洋务运动卅年”
B. “早期工人阶级生存状况”
C. “实业救国热潮”
D. “近代首批民族企业产生”
20.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民族工业的繁荣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国共内战的开始
21.
张謇曾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少充足的资金
B.国内市场狭小
C.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D.技术力量薄弱
22.
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官僚资本主义形成D.洋务企业宣告破产
23.
创刊于1949年的《厦门日报》是中共厦门市委机关报。该报在1978年报道的新闻中有可能涉及
A.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