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同步训练试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1396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但是)这几个月事情很明显,即这些肉眼可见的破坏可能远远小于欧洲经济整个系统的裂痕。过去的10年情况是极端异常的。狂热的备战和更狂热的战争力量的维持使得国家经济所有方面断裂。机器失修或者完全过时。在军事独裁和毁灭性的纳粹统治下,实际上每一个可能的企业都卷进了德国的战争机器。因为资金的缺乏、民族主义的榨取或者单纯的破坏,长期的商业联系、私人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和船务公司消失了。在很多国家,对本国货币的信心已经严重动摇。战争中欧洲商业结构已经完全坍塌。……战后欧洲经济的重建很明显地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并且需要比已经预见到的更大的努力……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
——摘自马歇尔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 下文摘自美国“第四点计划”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
非洲、近东、远东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中南美洲某些地区,千百万人赤贫如洗,缺少就业机会,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挑战之一。
……援助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发展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政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他们的努力获得成功,外界的援助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时候若无其它国家的初步援助,这些地区的人民便无法着手这项伟大的事业。
材料三 所有这些地区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它们必须为人民的民主抱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它们就无从满足当今世界对这些地区人民所激起的种种希望。倘若它们遭到挫折,希望破灭,就会转而追求那些鼓吹通过专制取得发展的异端邪说。
——1949年6月24日杜鲁门致国会的特别咨文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马歇尔发表演讲的背景是什么?针对材料一中所说问题,马歇尔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2)据材料二,“第四点计划”提出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3)早期研究马歇尔计划的学者大多把它看作美国式慷慨的又一成功范例。你的看法如何?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结盟政策的提出首先出于印度国家安全的需要。1958年12月9日,尼赫鲁在印度议会里说:“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首先考虑的就是它自己的安全……安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人们通常认为安全是由军队保护的,那只是对了一部分。同样正确的是,安全可以通过政策来保护的。一项同其他国家友好的谨慎政策比任何其他东西更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尼赫鲁认为“不结盟是根据我们最佳判断做出的唯一选择”,它能够保障印度的安全。因为不结盟能使对立的任何一方找不到攻击印度的理由,相反,对立的双方为争取中立的印度容易产生相互竞争,而这种“大国间的相互竞争是使印度免于遭受进攻的最有效保证”。
——《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对美国政策》
材料二  1961年印度出兵收复被葡萄牙(北约成员国)占领几百年的果阿,在印度付诸行动之前,美国国务院就劝道:“使用武力收复果阿,有损印度的形象,违背了其外交政策。”但同时,美国也没有维护其盟国葡萄牙,而是认为“北约的任何成员掺和此事,将使事态变得更加严峻,无益于解决问题”,主张与葡萄牙“划清界限”。印度用武力收复果阿之后,虽然引起美国国务院和媒体的谴责,但当印度对美国的态度表示愤怒时,美国就软下来,并解释这只是迫于国会和美国民众的压力。
——摘编自《在利益、理念与平衡间的选择——印度的不结盟原则与美国的印度政策(1947~196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赫鲁时期印度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在果阿事件中对北约盟国葡萄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葡萄牙的态度与印度当时的外交政策有何联系?

2.单选题(共11题)

3.
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中国有“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1964年中法正式建交。对法国而言,与中国建交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
A.消除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联合国的军事、经济制裁
C.实现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冲破美苏两极对峙的坚冰
4.
1951年,在美国操纵下,48个国家在旧金山签署了片面的对日媾和条约,至此,日本长达6年的被占领时期宣告结束。美国这一外交行为
A. 成为其在亚洲发动冷战的肇始
B. 建立了与日本的平等伙伴关系
C. 意在进一步推进日本民主改革
D. 受中国政局及朝鲜战争的影响
5.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主要职能,由防范军事威胁为主扩散到全球恐怖主义、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网路攻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多元问题上。这一转变的背景是
A.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
B.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制约着强权政治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D.第三世界的兴起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
6.
“在20世纪中期那段岁月,我们发现世界正处于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与世界自从15和16世纪中古世界崩溃衰亡而近代世界奠定基础以来所经历的任何变化相比,也许都更加深刻,更加广泛。”下列不符合“更加深刻、更加广泛”表现的是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
D.世界经济全球化畅通无阻
7.
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第三世界崛起
C.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
D.欧洲走向联合
8.
《冷战史:1945~1991》中指出:“苏联的崩溃是‘冷战’结束的直接原因。”据此推断,下列说法成立的是
A.“冷战”断送了社会主义的前途
B.苏联的演变决定了“冷战”的产生与结束
C.“冷战”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D.分析“冷战”的结束应考察戈尔巴乔夫改革
9.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通过向日本“特需订货”促进了其经济发展。越南战争爆发时,日本已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二位,美国深陷越战不能自拔,又为日本发展提供了契机。这表明
A.国际格局发生重大改变
B.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
C.冷战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D.日本重获政治大国地位
10.
哲学家霍布斯说:“战争,并不只限于战斗行为;事实上,只要战斗意愿明白可知,这段时间都可算作战争。”以下不属于上述第二个“战争”内涵的是( )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华约组织D.朝鲜战争
11.
1961年6月,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召开,确定了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的条件:奉行不结盟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在本国领土上为大国提供军事基地;等等。可见,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A.可化解两大阵营的矛盾
B.必将形成新的国际军事集团
C.有助于国际政治的民主化
D.直接推动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12.
有学者指出,“可以说,战后美国在实际上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照此推断,美苏“冷战”对峙的原因是
A.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B.美国与苏联国家利益的冲突
C.美国与苏联实力相当
D.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冲突
13.
下幅漫画反映的是某一时期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
A.标志着冷战格局正式拉开序幕
B.其主观动机与效果保持了一致
C.目的是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D.实际上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3.选择题(共3题)

14.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
15.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
16.找出错误的一项并改正。{#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