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9.2-9.3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课时练习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1378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5/6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解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来的油耗往来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就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2.单选题(共26题)

2.
“9·11”事件后,美国布什政府将“9·11”恐怖袭击归结为是伊斯兰激进分子对美国代表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仇恨;继阿富汗战争后,美国绕过联合国又悍然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企图将伊拉克改造成“民主样板”,向中东其他国家推广。这说明
A.以美国为首的单极世界已经形成
B.“美式民主”可以有效化解伊斯兰激进分子的仇美情绪
C.霸权主义仍然是世界和平最主要的威胁
D.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形成
3.
1975年1月,美国驻苏大使在发给华盛顿的外交信函《文化展示:流行音乐组》中建议,应该优先考虑像麦克林《美国派》之类的摇滚乐或米歇尔的乡村音乐《巴黎自由人》……尽管这将是一场全新的苏联之旅,相信进行尝试的时机已成熟。这反映了
A.世界文化中心的转移趋势
B.美国冷战手段的多样性
C.文化传播取代了政治斗争
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4.
1991年12月,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那面曾为几代苏联人深为自豪的、代表社会主义的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一面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联邦国旗,升到克里姆林宫上空。这一历史性时刻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B.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D.苏联共产党长期脱离人民群众
5.
它是一个“非集团”组织,主张“各民族、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自由,鄙弃强权政治,反对使用武力和干涉他国内政,致力于建立国际大家庭中新的民主关系”。它的兴起
A.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B.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和两极格局
C.构成了政治多极化格局中的一极
D.改变了西欧对美国一边倒的政策
6.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7.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
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成型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8.
《两霸争雄》一书中说:“两极格局解体不是大战的产物,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世界主要力量之间将长期较量、斗争、妥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这表明
A. 美国已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B. 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长期性
C. 欧洲与日本联合对抗美国
D. 俄罗斯在较量中优势尽失
9.
1973年,欧洲共同体9国,出口贸易额为21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和苏联;国民生产总值10650亿美元,远远超过苏联,为美国的77.7%。同时,在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中,欧共体以统一的声音同其他缔约方谈判,不仅大大增强了自己的谈判实力,也敢于同任何一个大国或贸易集团抗衡,达到了维护自己贸易利益的目的。材料表明欧共体当时
A.经济实力大大超越了美国
B.已经成为一个经济政治实体
C.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D.直接推动了两极格局的解体
10.
1949年下半年发生了苏联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已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
A.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冷战”加剧和美国极力排斥新中国
C.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D.美苏两国因惧怕核战争而妥协对话
11.
如图所示为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经济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变化趋势。该趋势对世界格局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开始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
B.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C.广大亚非拉国家迅速发展
D.西欧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12.
1974年,欧共体执行主席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表明
A.西欧力求摆脱美国控制
B.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C.世界多极化局面已经形成
D.欧共体成为经济政治实体
13.
有学者认为:“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它是“一条腿的国家”,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坐不稳当”,因此“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这意味着日本
A.追求政治大国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B.继续接受世界由美国领导的主张
C.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会进一步改善
D.将很快失去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14.
1961年6月,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召开,确定了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的条件:奉行不结盟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在本国领土上为大国提供军事基地;等等。可见,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A.可化解两大阵营的矛盾
B.必将形成新的国际军事集团
C.有助于国际政治的民主化
D.直接推动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15.
“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16.
康拉德阿登纳在回忆录中写道:“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存在终究是一个事实。这就是欧洲为什么必须团结一致,为什么必须首先加强法德友好合作的原因。”由材料可知,法德两国实现“和解”
A.可以消除法德两国仇怨
B.旨在对抗美苏超级大国
C.推动了欧洲一体化发展
D.是冷战格局影响的产物
17.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A.社会制度的价值观不同
B.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C.复杂的宗教信仰和民族关系
D.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和相互制约
18.
中国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得到根本的改善
B.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力量失衡
C.不结盟运动发展的影响
D.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19.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20.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文中“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不包括
A.不结盟运动兴起
B.欧洲共同体形成
C.日本崛起
D.华约组织建立
21.
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这一观点
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
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
C.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
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
22.
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书中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这种现象说明
A.日本得到西欧国家的强有力支持
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C.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D.日本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23.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24.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 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25.
某同学在对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进行探究学习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了该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其寻找的下列论据中无法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没有中国的声音是极不正常的”
B.法国:“在欧洲事务安排上,我们无法保证都有美国人的位子”
C.非洲:“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享有与大国平等的地位”
D.日本:“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26.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使用“自由世界”和“西方”两个词汇的情况统计如下。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88年使用次数
1993年使用次数
自由世界
183
111
西方
82
231
 
A.两家报纸不再受冷战影响
B.西方国家数量增加
C.冷战结束、两极对峙格局瓦解
D.资本主义阵营瓦解
27.
美国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在21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中国的崛起构成了对美国的霸主地位的严峻挑战
B.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开始出现
C.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
D.美国已经放弃推行建立单极格局的政策

3.选择题(共7题)

28.下列反射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29.当你与同学、朋友发生矛盾冲突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30.读下图“地球上五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31.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 f(x)={|x2+x|x0ln(x+1)x>0 ,若函数g(x)=f(x)﹣a(x+1)恰有2个零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blank#}1{#/blank#}.
32.读下图“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33.照样子,填一填。

①例:碧绿碧绿的(叶子)

碧绿碧绿的{#blank#}1{#/blank#}    雪白雪白的{#blank#}2{#/blank#}

②例:(游)来(游)去

{#blank#}3{#/blank#}来{#blank#}4{#/blank#}去    {#blank#}5{#/blank#}来{#blank#}6{#/blank#}丢

34.关于化学平衡常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