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83年,清朝政府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为外国人来华通商口岸。1717年,康熙以防范西方各国可能对中国侵略为由,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来华,禁止中国商人前往贸易。1757年,清朝政府决定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个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随后,又设立了公行,兼有外交和商务两重任务的半官方机构。此外,清政府还在广州设立商馆,制定对外商的防范措施,并对国内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严加限制,如严禁粮食、五金、硝磺等出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表2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变化大事记
——据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贸易政策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发生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1683年,清朝政府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为外国人来华通商口岸。1717年,康熙以防范西方各国可能对中国侵略为由,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来华,禁止中国商人前往贸易。1757年,清朝政府决定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个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随后,又设立了公行,兼有外交和商务两重任务的半官方机构。此外,清政府还在广州设立商馆,制定对外商的防范措施,并对国内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严加限制,如严禁粮食、五金、硝磺等出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表2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变化大事记
时间 | 事件 |
1651年 | 克伦威尔颁布保护英国本土航海垄断贸易的《航海条例》,此后不断修改完善,为此还引发了与海上强国荷兰的战争。 |
1690、1693年 | 征收进口商品附加税,开启了关税壁垒不断增高的进程,多数进口商品关税从5%增加到20%—25%。 |
1815年 | 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严格限制外国谷物进口。 |
1839年 | 在伦敦成立了全国性的反谷物法同盟。 |
1841年 | 英国保守党领导人皮尔出任首相,取消和降低了1000多种商品的进口税,全部废除了出口税,自由贸易占据上风。 |
1846年 | 废除《谷物法》,放弃贸易保护主义,公开宣布“所有民族之间的贸易必须享受完全的自由”。 |
1849年 | 废除《航海条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 |
1852年 | 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并确立了自由贸易原则。 |
——据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贸易政策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发生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 (共14题)
2.
1970年,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为“三个支柱”的“新和平战略”。这说明美国
A.放弃了与苏联争霸 |
B.对外战略由亚洲转向全球 |
C.力图维护世界和平 |
D.争取对外关系的主动权 |
3.
1957年美国国会授权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今后两年内,“每年得以在中东地区自由支配2亿美元”,给中东地区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同时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这意味着
A.美苏争霸重心转移到第三世界 |
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
C.美国侵略方式由军事变为经济 |
D.马歇尔计划在中东地区重演 |
4.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B.民族工业的产生 |
C.贸易中心的转移 |
D.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
5.
民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相提并论,生动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B.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
C.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主要是畜力 |
6.
明朝政府发行纸币和铜钱,纸币多用于发放官俸和收缴赋税,金银的使用在明初受到限制,但不久之后白银任由民间发行流通,然而纸币却逐渐停止使用。这种状况说明
A.传统市场经济的不成熟 |
B.海外贸易冲击统治基础 |
C.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
D.商品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
7.
1901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后来又不断兼并其它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65%。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3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A.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 |
B.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
C.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D.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
8.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
C.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
D.工业革命的进行 |
9.
三大改造完成后,陈云提出:对经济建设与物力国力的适应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考虑到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设规模必须限制在农业所能承受的限度内。这一思想
A.促成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
C.摆脱了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 |
D.契合中共八大制定的经济方针 |
10.
古希腊的先哲很注重数学,柏拉图从几何学得到启示,提出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则广泛采用同时代的数学成就进行哲学反思。这反映了古代希腊
A.数学研究和哲学思想相互推动 |
B.数学成果有助于人文精神发展 |
C.数学成果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 |
D.先哲们开始探讨世界本原问题 |
11.
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A.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
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
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
D.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
12.
古代欧洲人一直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当成真理,牛顿力学体系建立后,也一度被看做绝对权威的理论,相对论出现后,解决了经典力学无法解决的难题。这说明
A.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会否定更多的真理 |
B.社会不断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也不断进步 |
C.人类永远无法找到真理 |
D.经典力学体系已经过时,被彻底抛弃 |
13.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宣称:“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材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A.认为传统文化需要改造 |
B.有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
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 |
D.对传统文化有科学认识 |
14.
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效仿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纳)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这表明孙中山
A.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 |
B.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主义 |
C.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 |
D.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 |
15.
邓小平在改革之初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的问题;1993年9月,邓小平则明确警示,收入差距问题“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这体现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主张之一是
A.实现由“贫”到“富”的转变 |
B.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C.实现“共同富裕” |
D.缩小收入差距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