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山东济南市古城中学八年级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1110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4/7/3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有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流传于民间的花鼓词
材料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民间的花鼓词
(1)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村曾实行过哪两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变革?(3分)
(2)凤阳发生巨变的原因是实行一种什么新的生产变革?(3分)对农村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
“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①材料中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2分)“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2分)
②他划出一个“圈”是指什么? (3分)当时在广东划的“圈”总共有多少个? (2分)
③这个“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政策?(2分)这个政策是我党在哪一年召开的哪次会议中做出的决定?(2分)
④ 有人认为上述政策的实行便利了外国企业抢占中国市场,使外国列强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几乎都得到了,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弊大于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2分)说明理由。(3分)

2.选择题(共11题)

3.
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是
A.***B.周恩来
C.彭德怀D.朱德
4.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了许多英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黄继光、邱少云B.黄继光、谢晋元C.刘胡兰、邱少云D.谢晋元、刘胡兰
5.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地奋斗。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
A. 实现国家工业化
B.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实行改革开放
D. 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中心工作
6.
下列对“一五”计划成就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B.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基地加强
C.各项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D.我国实现了工业化
7.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华阴老腔

邢小俊

    ①这一群人,似乎刚刚从田地里疲惫归来,在自家的院落里放稳锄头,把牛儿拴牢在槽上,身上分明还沾满了泥土的新鲜和芬芳。

    ②他们静默地在那里歇息,或蹲或站,横七竖八,像一群姿势各异的泥塑,神情沉稳。身后,是大片的玉米地,更远处是连绵的像馒头一样的黄色土丘,丘与太阳平行,中间是死一样静寂。

    ③“繁花似锦地,八水把城绕!”猛地,似乎天上滚过一声惊雷!一人啸起,满世界帮腔。这些人像忽然惊醒的兵马俑,全都充满力量地扭动起来。从无到有,之间没有一点迹象,从无到盛,之间没有一点过渡——这小小的场地瞬间就蒸腾起巨大的势能,静谧的空气也立即变得燥热不安起来,先前困倦的世界突然变得亢奋异常,浑圆连绵的黄土沟壑似乎也被激活了,黄尘漫天……

    ④吼叫中,扭动中,他们成了当年汉唐帝国的子民。青布裹头,悬汉罐烹调,独尊儒术,吼老腔自娱,显古国的荣耀和自信。

    ⑤定睛看,他们手中分明操着家伙——自制的板胡、大号、手锣、勾锣、铰子、梆子、铃铃等乐器,粗糙、简易,却有力。那个精廋的老头,没有乐器,却坐在那条四尺长的四腿木板凳上舞动着他的铜烟袋,像指挥着他的千军万马

    ⑥“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说不尽生活的简洁而厚重,命运的斑驳与苍凉。

    ⑦“一颗明珠卧沧海,浮云遮盖栋梁才。灵芝反叫蓬蒿盖,聚宝盆千年土里埋……”说不尽的英雄落魄,明珠暗投。

    ⑧“将令一声镇山川,人披盔甲马上鞍,大小三军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头戴束发冠,身穿玉链环,胸前狮子扣,腰上跨龙泉……”一声吼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紧锣密鼓的敲击,恍惚间髯口黑面的将军上了阵,刹那间,重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剑戟撞击,马蹄踏踏,尘烟弥漫,人喊马嘶。

    ⑨你看,这些歌者,他们无一例外地全投入进去,容不得羁绊,容不得压抑,容不得委屈,容不得平庸!所有人都在表现,所有人都是主角!

    ⑩观者无不惊愕!小小的心胸无不被强烈激荡和震撼着。被俗世生活压迫而变得逼仄窄狭的心胸,瞬间开阔舒坦,英雄之气喷薄而出,恨不得挥刀催马与贼厮杀!

    ⑾此时,领首者情绪愈发激烈,他仰天长啸,唱词激昂,豪迈奔放,像在倾诉,似在号哭。受到感应,那位蹲坐在板凳上的精瘦老人猛地跳将起来,疯了一样抄起板凳,抡过头顶,举起,举起,再举起,像竭力要用四腿长凳撑起天。板凳再放下来时,一手狠狠地摁着,腾出来另一只手,抓起一块惊木狠狠地击打板凳面,那令人惊诧的哐哐响声不啻惊雷轰鸣,围观者、帮腔者齐声吼叫。

    ⑿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观者的眼睛睁大了,头发竖起来了,额上的青筋跳蹦,视觉、听觉都在经受着最大的冲击和撕扯!

    ⒀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千里的乌云万里的闪电,千军万马冲撞与撕咬,嚎叫,乞求,呻吟,大笑,哭诉,痛苦抑或快乐,悲欣抑或麻木,世界在战栗着……你已听不到了唱腔,你已看不见了人,你只感觉一团躁动的热量和能量在呼啸,在聚集,在奔突,在疯狂而执拗地寻找某一个出口……

    ⒁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不知天底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像一阵狂风骤雨猛地刹住了阵脚,说停,它就戛然停止了,似乎什么也不曾发生过。

    ⒂在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静!世界似乎毁灭过了,又似乎重生过了!

    ⒃“姓姚,家住桃园桃花坞,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耄耋老翁分开众人,走到人前,穿青衣,面容清秀,身材精瘦,吱吱呀呀,唱词寥寥,简洁而意味深长。

    ⒄他描述的家在渭、洛、黄河交汇处,这里曾是重要的水路码头,千帆竞进,逆水行舟,千百纤夫,光膀赤脚,拉纤曳船,叩舷而歌——这些来自生活最本源的歌吟,散发出黄土地的激情、豪迈。

    ⒅人如蝼蚁,河流滔滔!他们世世代代站在这厚土上呐喊、啸叫,直起直落、宽音大嗓,这中国古代酣畅淋漓充满阳气的“摇滚”啊——好一个华阴老腔!

    ⒆朝代更迭,人事兴覆!他们一茬茬出生、茁壮、老去,重归泥土,好一个黄天厚土啊——好一个华阴老腔!

    ⒇大地却总是默然无语!以沉睡的姿态,吞噬一切,悲欣交集!

(摘自2015年9月5日第8版《人民日报》,有删改)

8.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共产党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9.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谈美》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       。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       ,有如“风行水上,自然纹”,而其在全书最末喊出的“慢慢走,欣赏啊!”则更       ,无怪乎该书一直被视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10.
以下对于“文化大革命”后果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   ②严重践踏了国家的民主和法制  ③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毁弃   ④拉大了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广大农民赞扬什么的歌谣。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股份制改革
C.私有化改革
D.包工包料包销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中国,文学的源头究竟是神话,还是六经呢?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他的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没有神话概念,这就意味着神话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存在。所谓的上古神话,其实是对上古史的一种记述方式。徐旭生先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说:“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当下文学史著作中所讲述的上古神话,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共工触山等,并不是产生在上古,而是战国以后,真正属于上古的神话很有限。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这属于上古神话,而这些神话都有历史作内核,其实是上古史的神话化。

    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所谓“源”,一定要形成对“流”的规定性作用才行。即所谓“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它要决定其“流”之巨细清浊。只有有了“流”,“源”的意义才能成立。尽管中国上古产生过神话,但这些神话对中国文学并没有规定性,形不成“源”的功能。无论怎样抬高它,它也无法取得像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上那样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并不像研究者所说的那般巨大。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问和思考:假如没有上古神话,中国文学是否会逊色?中国文学史是否会改变它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

    假如没有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理论与观念的输入,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而没有六经,中国文学史则必须重写。因而把神话定位为中国文学之根,是不能成立的: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之源,是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的结果。

(摘编自《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有删改)

13.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为保障西藏地区社会稳定,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和平解放西藏
B.设立西藏自治区
C.西藏是最早对外开放地区之一
D.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