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0题)
1.
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
2.
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美国《时代》周刊曾用几个“10”概括了东欧五国的事态:“波兰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材料表明
A.东欧剧变发生时间短速度快 |
B.东欧剧变是这些国家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总爆发 |
C.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对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支持 |
D.东欧剧变是在西方策划下产生的连锁反应 |
3.
198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个决议,美国只有24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有19个决议案,惟有美国投了反对票。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欧盟与日本挑战美国霸主地位 |
B.苏联在综合国力上赶上美国 |
C.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增强 |
D.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
4.
1970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先后进行了13轮外长谈判,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共识。同年8月,勃兰特总理实现访苏。这反映了
A.两极格局出现缓和 |
B.苏联在军事上超越美国 |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D.德国外交实现独立自主 |
5.
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
B.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C.美国综合实力的衰弱 |
D.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 |
6.
1994年2月25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欧安会上说,“冷战”并没有结束,欧洲面临着陷入“冷和平”的危险,从而使“冷和平”一说受到世人瞩目。如果把“冷战”重新定义为“冷和平”,那么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
B.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
C.美俄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直接冲突 |
D.“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
7.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主要说明
A.国际政治的新秩序已经建立起来 |
B.“冷战思维”模式已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
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
D.各国围绕国家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
8.
下面是二战结束以来的世界形势变化示意图。对该图理解最全面的是


A.多种因素决定政治局面的变动 |
B.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向日益明显 |
C.“冷战”结束后将会出现五极格局 |
D.两极格局的解体过程较为复杂 |
9.
“新兴国家”是近几年广泛流行于国际舆论和学术界的概念,在国际经济政治领域,与“新兴国家”相关的概念还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等,这些“新兴”概念表明
A.第三世界已占据主导地位 |
B.国际关系主导力量的变化 |
C.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
D.世界经济一体化被所有国家认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