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读图学史,请结合图示及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会议通过的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该文件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一部里程碑式的文件,你知道这部文献是什么吗?这部文献是什么性质的文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会议通过的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该文件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一部里程碑式的文件,你知道这部文献是什么吗?这部文献是什么性质的文献?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什么时期农村现状?这种状况对中国发展有何影响?
(2)是什么事件促使中国农村发生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变化?
(3)“耕者有其田”的实现与国家工业化之间有什么联系?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什么时期农村现状?这种状况对中国发展有何影响?
(2)是什么事件促使中国农村发生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变化?
(3)“耕者有其田”的实现与国家工业化之间有什么联系?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一化三改”中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
(2)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被称为“良好开端”是什么事件?
(3)“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是指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的结束标志是什么?
(4)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道路上,不仅出现过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还出现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请结合所学知调,回答下列问题(1)“一化三改”中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
(2)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被称为“良好开端”是什么事件?
(3)“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是指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的结束标志是什么?
(4)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2.判断题- (共1题)
5.
改错题。
(1)在朝鲜战争中黄继光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没。
错误: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78年底,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两个凡是”的思路路线。
错误: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私营企业的改革。
错误: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大会堂。
错误: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朝鲜战争中黄继光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没。
错误: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78年底,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两个凡是”的思路路线。
错误: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私营企业的改革。
错误: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大会堂。
错误: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题- (共17题)
6.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这段词歌颂了哪三代领导人的功绩( )
A.***、邓小平、江泽民 | B.***、刘少奇、邓小平 |
C.孙中山、刘少奇、江泽民 | D.孙中山、***、邓小平 |
7.
历史课上有四位同学,对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意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正确的见解是
小华: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小红:消灭地主阶级
小兰:解放了生产力
小刚: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度
小华: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小红:消灭地主阶级
小兰:解放了生产力
小刚: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度
A.小华 | B.小红 |
C.小兰 | D.小刚 |
13.
“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这里“幸福的年代”的含义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过上好日子 | B.“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
C.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善了人民生活 | D.土地改革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
15.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这位老人在1979年“画了一个圈”是指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
C.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
16.
(题文)发展才是硬道理;特区姓“社”不姓“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些观点的提出在( )
A.1982年的十二大 | B.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时 | C.十四大上提出的 | D.十五大上提 |
17.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农民衷心拥护什么政策的生动写照(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B.人民公社化运动 |
C.国有企业改革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8.
《人民日报》社论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80年《人民日报》社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 B.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 D.联产承包、深圳特区、经济建设 |
19.
在城市改革中,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
A.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B.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
C.实行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 |
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形式并存的制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