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086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2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年)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
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摘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等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4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共和国初期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指出亚非会议公报对各自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所表明的立场。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表现。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请对此加以概括。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是个农业文明古国,仓储制度历史悠久。有资料云:“夫仓谷者,所以广积贮、备凶荒、赡贫乏也。当岁之丰,加增铢两,取之于民而不患其苟;及岁之歉收,开仓廪,施赈粜,亦足以济众。”
材料二: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法制大混乱以后,唐朝统治集团格外重视以法治仓工作,隋朝和唐朝都有专门为仓储而制定的法律。唐朝长孙无忌的《唐律疏议》中有关仓储制度的条款有:……严惩失盗,五品以下官员出库都要经防卫主司搜检,因不搜检而发生盗窃案件,防卫主司应笞二十,并“计所盗之赃”之罪;杜绝损耗,因库址选择不当或晒粮食不及时造成损失的,以“坐赃论处”;提高效率,凡经批准出库的物资应迅速办理出库手续,“受给之官,无故留难”,迟滞一日笞五十,三日加一等,最重的可判徒一年之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仓储发挥的社会职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制定有关仓储制度法律的意义。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海关统计,1914~1918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多海关两减至约3000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多万两。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  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个,平均每年24个,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个,平均每年近37个,其中钢铁冶炼厂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1912年为80万吨,1919年增至330万吨。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据统计,1913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为4.9亿日元,1919年增至14亿多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14.7亿多日元。同期美国对华贸易由1913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1.08亿海关两,美国在华商行从136个增至209个,并攫取在华修建1500里铁路等特权。

——据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问津,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据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1)材料一反映出的现象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和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二中民族工业增多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它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根据材料二分析材料四所反映现象出现的内在原因。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人马可尼,16岁时读到一篇介绍物理学家赫兹做的电磁震荡实验的文章,受其启发,开始进行电磁实验。1895年,成功实现电磁波信号的传递,并把传送距离扩大到2.7公里。
1896年,马可尼来到英国,并取得英国专利。1897年,在英国成立了无线电报通信公司。短短3年,马可尼率先将无线电投入商业实用,并实现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无线电信号传送。1902年,加拿大政府拨出1.6万英镑,资助马可尼建立大功率发射台。英国与加拿大洲际无线电通信成功后,美国也邀请马可尼主持建造无线电发射台。1903年春,用无线电从美国向英国《泰晤士报》传递的最新讯息,当天即可见报。随后,德国、比利时、刚果等很多国家也都建造了马可尼式无线电台,上百艘邮船纷纷采用马可尼装置,无线电开始成为全球性事业。

——摘编自《波波夫与马可尼》

材料二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交通与通信的呼声日益高涨。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清政府迫切需要创办电报事业,沟通军事与外交信息。在朝廷支持下,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1880年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之后又开设电报学堂,中国近代电讯事业由此开始。1881年11月,随着津沪电报线的开通,中国第一条电报干线形成。此后,历经近十年建设,形成了连通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沪粤线,上海至汉口的“长江电线”,汉口经四川到云南蒙自,保定经太原至西安,兰州到嘉峪关的陕甘电报线等通信干线。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除西藏等少数边陲地区外,中国大部分省份及重要商业城市都已通电报,初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电讯网。

——摘编自邓绍根《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可尼式无线电台产生及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可尼式无线电台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中国电讯事业兴起及发展的原因。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
材料二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2)材料一中“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你同意其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科技进步成果。

2.单选题(共24题)

6.
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后来,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这一变化说明
A.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
B.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D.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
7.
2002至2005年,我国关税平均总水平为12%、11%、10﹒4%、9﹒9%;而这四年进口税收却分别为2591亿元、3721亿元、4744亿元、5278亿元。造成这一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
A.设立四大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8.
1955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连环画《韩梅梅》,讲述了韩梅梅作为一个“社”的猪饲养员成长的故事。这里的“社”是(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9.
“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将东北地区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将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影响这两次决策的共同因素是
A.苏联对我国的积极援助
B.国内阶级矛盾的发展变化
C.对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
D.便于接受国外资金和技术
10.
山西昔阳的大寨精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作为中国农业的旗帜。作家凌志军在《1978—历史不再徘徊》一书中的第五章标题是:“昔阳到凤阳”。这一标题包涵的深刻含义是(  )
①昔阳的大寨精神已经辐射到贫困的凤阳  ②昭示历经20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已走向尽头
③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将发生重大的变革 ④凤阳小岗村的星火将成为取代大寨旗帜的烈焰
A.①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
下列对于我国近代邮政发展过程中有关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②清政府设立邮传部
③中国“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
④外国在华“客邮”撤销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12.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一幅照片。该照片表明
A.中国人完全接受近代文明礼仪
B.民众的服饰带有浓烈政治色彩
C.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D.中国近代妇女引领了生活时尚
13.
1979年3月,文汇报和上海电视台先后刊登和播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条外商广告——瑞士雷达表。但是广告在当时却激发了社会舆论的批评,“出卖主权”,“崇洋媚外”,各种敏感的评价,导致了电视台负责人被调离。从中可以得出
A.广告宣传的是高消费和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
B.改革进程中的存在开放与保守的对立态度
C.新兴文化严重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中央与地方在对外开放问题上产生分歧
14.
清乾隆年间《祁州志》中说:“每年清明及十月十五日,商贾辐辏,交易月余,盖大江以北,发兑药材之总汇。”祁州药王庙会不仅在直隶省首屈一指,在全国也与其他著名药市齐名。这表明当时
A.全国商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较大
B.经济作物得到广泛种植
C.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增强
D.自然经济受到巨大冲击
15.
作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案件”,《申报》从1873年到1877年连续四年对其进行追踪报道,使得该案影响力不断扩大。《申报》秉持着社会责任感,敢于质询,坚持真理,并且直接抨击审讯滥用刑罚是非法之行为,提出一切案件应该公开审讯,最终案件沉冤得雪。这段史实表明
A.近代媒体主导社会舆论发展
B.《申报》是近代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报刊
C.近代媒体有利于晚清司法的进步
D.社会关注度使得案件最终沉冤得雪
16.
建国后,我国对女民兵的需求急剧降低,但到20世纪50年代末,16岁至50岁的能使用武器的女性公民几乎都被编入民兵组织。1961年,人数出现一定的下降,但在“文革”期间又出现巨大反弹。这些变化
A.折射了新中国社会环境的变迁
B.源于朝鲜战争导致我国兵员不足
C.体现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反映出妇女政治地位的沉浮不定
17.
唐朝宫廷建筑以浑朴雄阔宏伟壮丽为特色,但民间建筑不准高大。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都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
18.
下表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英国经济霸权的更迭演变过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A.在崛起阶段奠定了世界科技中心地位
B.在胜利阶段加强了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C.在成熟阶段大力推行了自由主义政策
D.在衰落阶段经济的发展速度徘徊不前
19.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下”和“向外”分别指
A.石油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B.石油资源和传播基督教
C.煤炭资源和黑奴贸易
D.煤炭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20.
仲伟民在《茶叶与鸦片》一书中认为:(鸦片战争前)与中国人沉迷于鸦片迷雾之中萎靡不振、日趋堕落相反,茶叶成为英国人日常必需消费品,英国人痴迷于茶叶清香、提神的功效。“一杯甘甜温热的茶可以让人心情舒畅,重新恢复精力。在以人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一杯美好的茶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的重要推动力,……”这种比较,最能说明的是
A.中英两国传统文化对各自前途的影响力
B.英国工业革命推动力
C.中英两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D.中国茶叶出口的起源
21.
1761年3月,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经军机大臣议复,乾隆同意实行。这则材料揭示出清朝前期
A.边疆地区商业贸易获得较大发展
B.西北边疆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C.新疆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理
D.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维护边疆稳定
22.
国博的展览“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借助文物分八个单元展现了世界历史。下列单元题目中,最适合1500-1800年的是
A.权力与哲学
B.仪式与信仰
C.相遇与连结
D.变革与调整
23.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C.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24.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C.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D.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25.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A. 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 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 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26.
如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造成C段和E段发展趋势的共同原因是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B.国内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政府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
D.资产阶级完全掌握政权
27.
1914—1921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的进口量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减幅达44%。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给。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A.已呈现出轻重工业发展的不平衡
B.实现民族工业的独立、自主发展
C.基本摆脱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
D.实现从外引进到本国自给的转变
28.
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所有过去原有专商引岸及其他关于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应即自专卖实行日起一律废除。”这一政策
A.其目的是适应战争特殊环境
B.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C.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D.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的势头
29.
荣氏企业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发展,第一次是在1915年的抵制日货运动中,第二次是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发生之后的1919-1921年,第三次是在经历了1922-1924年的萧条之后,在1925五卅运动的推动下,企业经营再次好转。这反应了
A.民族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B.列强侵略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充满艰辛
D.民族企业家践行实业救国思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