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淮阴中学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083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8/23

1.判断题(共3题)

1.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技术水平明显高于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在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2.
判断题: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
一战期间由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发展的春天。
3.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易州高陌社,有节妇田催氏,偕媳王氏,……家益困,仅种旗庄田数亩,妇姑饮泣,贫不聊生,耕耘灌溉,力作躬亲……夜则茅屋青灯,机杼轧轧,朔风峭寒,十指冻裂,率以为常。每年租入如期纳课,恶衣粗食,有无不行,上慈下孝,一室愉如。
——乾隆《易州志》卷16
材料二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江苏松江、太仓一带原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已无棉可纺,无布可织。尽管这种现象只出现在局部地区,它却是中国传统经济开始解体的征兆。
——摘自人教社《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三它的解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四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着农业生产的目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1)材料一反映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指出导致“中国传统经济开始解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中国传统经济”的解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经济”的解体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5.
在全球化日渐加速的今天,公司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运行。自19世纪中期公司登陆中国以来,经过一次次试验和修正,崭新的中国公司终于找到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

材料三  194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终于拥有了立足的基础,一个主权完整的新国家。此时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国营工厂……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国家巨型公司,政府成了一应事务的总管……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在北京,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速度递增。

——央视专题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其中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2)据材料二,指出大生纱厂的性质和创办的主要动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
(3)材料三中“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变化?试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这一变化对中国公司发展的主要意义。
(4)公司的兴起、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中国近现代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

3.单选题(共9题)

6.
2015年12月,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正式成立,该组织创始成员国有57个,其中不乏欧洲发达国家,如图漫画《纷至沓来》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A.发展中国家发挥了主导作用
B.经济区域集团化获长足发展
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D.中国国际影响力有很大提升
7.
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B.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
C.明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形成
8.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9.
《世界知识画报》2004年第一期的文章《一棵树和一座古城──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马六甲附近时的巨大木船,尽管经历沧桑依然保存完好。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出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谁的?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10.
(题文)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电而异常精彩,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与下列哪位发明家无关
A.
B.
C.
D.
11.
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对改图解读正确的是
A.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第二产业(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始终较慢
C.服务行业收入的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12.
钱理群在《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
A. 社会秩序空前稳定
B.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D. 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13.
近代史料记载:“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与外国通商是上海地区经济变化的重要原因
B.反映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反映了中国社会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D.反映了资本输出是当时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14.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上海又一次走在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引起外界重大关注。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就曾产生巨大的影响。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A.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完全形成
B.直接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继海南之后成为我国第六个经济特区
D.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3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