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综合探究,学习历史要理清事件,运用时间标尺、表格及地图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请看图完成以下问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利用时间标尺基本可以列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两年徘徊时期⑤____________

(2)完成下列建国初期重大历史事件回眸的表格。
(3)仔细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填出图中划为特区的ABCD四个城市:
A_________ B___________C_________ D_______ .
(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利用时间标尺基本可以列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两年徘徊时期⑤____________

(2)完成下列建国初期重大历史事件回眸的表格。
时 间 | 历史事件 | 意 义 |
1949年 | ①_________ | 国家赢得独立。 |
1951年 | 西藏和平解放 | ② 。 |
1952年 |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 ③ 彻底废除了。 |
1953年 | ④ 战争胜利 | 维护了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

填出图中划为特区的ABCD四个城市:
A_________ B___________C_________ D_______ .
2.
综合探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前行,虽然出现过严重失误,但最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让我们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起步】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1)为改变这一落后现象我国制定了一五计划,该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制度确立】
材料二

(2)材料二的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 2016年是这一运动完成60周年,其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
【出现失误】
材料三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人民群众高举“人民公社好”的牌子。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3)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严重失误。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事件?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何?
【拨乱反正】
材料四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复兴之路》解说词
(4)党进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指什么?
【以史为鉴】
(5)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工业起步】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1)为改变这一落后现象我国制定了一五计划,该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制度确立】
材料二

(2)材料二的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 2016年是这一运动完成60周年,其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
【出现失误】
材料三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人民群众高举“人民公社好”的牌子。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3)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严重失误。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事件?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何?
【拨乱反正】
材料四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复兴之路》解说词
(4)党进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指什么?
【以史为鉴】
(5)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3.
情境分析,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情境一: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 “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
(1)解析: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在农业中的表现是 ,工业中的表现是 。
情境二:197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 18户农民在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合同书上,庄严地留下了自己鲜红的手印,点燃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
(2)解析:点燃了农村改革 “星星之火”的是安徽凤阳 生产队,20世纪80年代, 以 、 为主要内容的 ,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
情境三: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3)解析:这位老人是 ,“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得益于他提出的办 的主张;1992年老人在中国的“南边写下诗篇”是指 ,使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情境四:老上海人有句习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
(4)解析:这种情况在今天的上海已悄然发生变化,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设置上海 ,使之成为我国 的窗口,长江三角洲的龙头。
情境一: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 “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
(1)解析: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在农业中的表现是 ,工业中的表现是 。
情境二:197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 18户农民在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合同书上,庄严地留下了自己鲜红的手印,点燃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
(2)解析:点燃了农村改革 “星星之火”的是安徽凤阳 生产队,20世纪80年代, 以 、 为主要内容的 ,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
情境三: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3)解析:这位老人是 ,“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得益于他提出的办 的主张;1992年老人在中国的“南边写下诗篇”是指 ,使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情境四:老上海人有句习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
(4)解析:这种情况在今天的上海已悄然发生变化,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设置上海 ,使之成为我国 的窗口,长江三角洲的龙头。
2.选择题- (共22题)
4.
每个年代都有特殊的生活记忆。下列四组关键词,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状况完全相符的一组是
A.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B.三大改造 浮夸风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C.经济特区 “三面红旗” “铁人” |
D.“两弹元勋”“走资派” 红卫兵 |
6.
辽宁宽甸县农民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这封信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 | B.改革开放新时期 |
C.“大跃进”运动 | D.土地改革运动 |
7.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调整,以下历史事件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是:( )
①农民拔掉地主立的界碑 ②人民公社化好
③农民加入合作社 ④农民领取土地承包合同书
①农民拔掉地主立的界碑 ②人民公社化好
③农民加入合作社 ④农民领取土地承包合同书
A.①②③④ | B.④③①② |
C.③④②① | D.①③②④ |
11.
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族资本家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他这句话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
B.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
C.国家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D.国家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2.
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以上数据表明我国( )
A.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 B.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C.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D.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
14.
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犯过“左”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
A.“文化大革命” | B.“大跃进”运动 |
C.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15.
活动课上,小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张徐州市1992年发行的购粮券和一张柴油供应票(见下图)。并配上了说明文字,其中表述错误的是( )


A.这张购粮劵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发行的 |
B.票证退出历史舞台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
C.这是当时人们购粮、买柴油所需的票证 |
D.发行这种票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匮乏 |
16.
1954年,毛主席说:“我们这次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中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最大成果是( )
A.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B.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17.
在新中国的某个时期,农村出现了“上工人喊工,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现象。该现象出现的历史时期是( )
A.解放初的土地改革时期 | B.人民公社化时期 |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后 | D.土地革命时期 |
18.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的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现象。当时还出现“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的打油诗。这些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自然灾害严重 | B.苏联撤走专家 |
C.“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 D.“左”的错误泛滥 |
20.
1979年,安徽凤阳县一生产队农民兴奋地说:“大呼隆干了20年,越干越穷,……就是治不好我们的穷病,包干到户一年就治好了。”带来上述变化的农村改革措施是( )
A.进行了土地改革 | B.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C.进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D.给农民生产自主权 |
21.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进步,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
22.
1984年青岛海尔集团成立,它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同年,上海电声总厂发起组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在本公司职工中发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够为这些企业的改制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 B.推行公司制 |
C.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 D.废除国有制、 |
23.
1981年,一位在南方打工的安徽小伙子给家乡亲人的信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过去曾是鸦片战争中被迫开放的第一批港口之一,现在则是新中国主动建立的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那么为个小伙子去的城市是()
A.厦门 | B.广州 |
C.上海 | D.深圳 |
24.
******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内地 |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C.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D.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