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081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9/21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朱熹《朱子家训》
材料二
李鸿章在《示儿文》中写道:“年来国事日非,吾等执政,虽竭力谋强盛,然未见效,深为可叹!国人思想,受毒根深,忽然一旦变化,固非易事,然受外人之凌辱,国人未能反省,非愚且钝乎?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墨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西人学求实济,无论为士、为工、为兵,无不入塾读书,共明事理,习见其器,躬亲其事,各致其心思巧力,递相师受,期于月异而岁不同。”
(李鸿章)在《谕玉侄》中说:“吾国自古相传之伦理,曰君臣,曰父子,曰夫妇,曰兄弟,曰朋友。此五者之纲纪,在家族封建时代,似可通行,然已不甚适当。故三代之盛,孔子亦只谓小康。洎乎封建既破为郡县,此五者之伦理愈不适于世用。而吾国人犹泥之,此地方所以不发达,邦国之所以日受人侮也。”
——摘自陈延斌、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子家训》中所倡导的治家理念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李鸿章对家训的新发展。

2.单选题(共3题)

2.
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命。这表明
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
3.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讼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
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
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
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
4.
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B.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