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0785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4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
材料二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撇开门户。
——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1971年5月)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短短10年间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了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之后,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当旧格局最终被打败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蜂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美关系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列举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中美之间的“正常的关系”而采取的“主动行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2.单选题(共23题)

2.
1949年6月,***明确提出“联合苏联,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和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光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基于此,新中国实行了
A.“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
1950年至1959年中国订购进口的415个成套设备项目中,来自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分别为304个和108个。这一局面形成的背景是
①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②西方对中国实行了孤立封锁政策
③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完成
④万隆会议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
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
B.国际社会主义和国际资本主义矛盾相对缓和
C.在苏美争霸中,美国由攻势转为守势
D.中国推行正确、灵活的外交政策
5.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大片”
6.
1969年前,新中国与美国先后举行了134次大使级会谈,但唯一的成果仅限于1955年9月10日达成的关于遣返平民的协议。以至于有学者认为中美大使级会谈是“聋子的对话”。出现“聋子的对话”的主要原因是
A.两大阵营矛盾尖锐
B.中苏军事同盟建立
C.美国干预中国内政
D.中美经济竞争加剧
7.
1990~2006年,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2000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表明新时期中国()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发展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
8.
1955年在一次国际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能够改变这次会议航向的主要原因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反帝反霸的不结盟政策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原则
9.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把他发动的冷战标榜为“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杜鲁门认为冷战的根源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B.苏联保障国家安全与美国称霸全球的碰撞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力大大膨胀的美国试图控制苏联
D.共同敌人法西斯被打败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10.
“我们希望民主战胜独裁,希望核武器不落入危险人物手中,但是我们不像1947年那样感到明显的安全威胁”。(引自美国某报。)其中“感到明显的安全威胁”指
A. 二战后,美苏由合作转为对抗
B. 日本的崛起
C. 欧共体的建立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1.
“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这反映二战后美国在西欧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以议会政治遏制共产主义
D.进行反苏反共的舆论宣传
12.
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度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造成美国政府对日政策变化的原因是
A.扶植日本对抗西欧
B.缓和与日本的矛盾,建立良好的盟友关系
C.与苏联争夺对日本的控制权
D.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利用日本作为“冷战”工具对抗中国和苏联
13.
据统计,日本的外汇储备,1949年末只有2亿美元,1952年末增加到11.4亿美元,三年内增加了5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日本确立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B.马歇尔援助计划产生推动作用
C.美国已放弃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
D.局部战争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
14.
“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1961年8月13日凌晨上演。……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与此材料相关的时代背景是
A.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B.二战胜利结束
C.美苏冷战局面形成
D.古巴导弹危机
15.
英国学者杰夫·代尔刊文指出,当前美国国内有种声音,“奥巴马的罪过,主要有两点:一是他处理对外事务的风格过于胆怯;二是在他总统任期内美国开始从其在世界各地的势力范围撤退”。这种声音诞生的背景是
A.美国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动摇
B.奥巴马统治违背了宪法的精神
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逐步增强
D.美国国内不满奥巴马的外交软弱
16.
不结盟运动倡导人之一尼赫鲁曾说,“我们的政策(不结盟)仍然是不但要独立于国家联盟,而且要试图做尽可能多的友好合作……不结盟不能与中立或中立主义相提并论,它是一个寻求建立集体和平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政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不结盟运动
A.致力于促进国际合作和世界和平
B.要与美苏两大阵营保持绝对的中立
C.体现亚非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消极态度
D.主张不结盟国家结合成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17.
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指出:“世界经济在1950~1973年间比任何时候增长都要快,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黄金时代……,其原因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下面属于“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内容的是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③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8.
20世纪40]50年代,萨特的存在主义在法国文化界流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给世人描绘了一幅阴暗的世界画面:人生是荒诞的,现实是令人恶心的,人们在生活中充满恐惧感、迷惘感和孤独感。其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B.新兴民族国家的产生
C.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19.
有学者指出,“可以说,战后美国在实际上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照此推断,美苏“冷战”对峙的原因是
A.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B.美国与苏联国家利益的冲突
C.美国与苏联实力相当
D.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冲突
20.
有一种观点认为:“冷战”结束之后,不结盟运动已经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其成员都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
B.参与国大多参加了政治军事同盟
C.它是为反对美苏霸权主义而建立的
D.没有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目标
21.
2013年4月8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文特雷尔警告朝鲜不要再次实施核试验或发射导弹,声称如果朝鲜再次实施核试验或发射导弹,美方将采取应对措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冷战”政策的表现B.美国要维护自己的超级霸主地位
C.朝鲜意在挑起核战争D.美国维护世界和平,打击恐怖主义
22.
“政治地图”是反映世界或国家政治事物和现象的地图,它是在经济发展、战争和居民迁移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政治版图,可以人为划定界线。下列不能体现政治地图发生变化的是
A.1949年:北京——“毛主义”与红色中国
B.1961年:柏林——在欧洲冷战的前沿
C.1962年:古巴——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
D.1991年:莫斯科——是机遇还是挑战
23.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南斯拉夫布里俄尼岛会晤,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下列各项中,对不结盟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A.萌发于冷战年代
B.奉行独立、自主和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C.中国于l993年9月正式成为该运动的观察员
D.不结盟运动总部设立在贝尔格莱德,但无常设机构,也无成文的章程
24.
二战后初期,丘吉尔致函美国总统杜鲁门说:“仅向你带领你的国家所制定的政策致以最深的敬意!我诚心诚意感谢你们为拯救世界免受饥荒、战争之苦,所做的一切!”这主要是因为
A.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B.美国主导成立“北约”
C.美国提出“遏制共产主义”
D.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3.选择题(共3题)

25.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27.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