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庆市涪陵十七中会考模拟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0744

试卷类型:学业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9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与此同时,传统经济政策却出现了背离世界发展大势的趋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处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概况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2.单选题(共30题)

2.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A.“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政策
3.
1954年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进一步缓解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有关国家在瑞士举行国际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出席。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C.万隆会议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4.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此后,他的北京之行
A.推动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B.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消除了中美之间的政治分歧
D.实现了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
5.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的发言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这次会议是
A. 雅尔塔会议
B. 布雷顿森林会
C. 万隆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6.
下图是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开怀大笑的照片,极富感染力,“乔的笑”是因为

A.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1971年中国的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 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D. 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7.
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实施的经济援助政策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8.
下图的主题应是
A.新兴力量的崛起
B.美苏争锋
C.两极格局瓦解
D.世界走向多极化
9.
如下图所示,2003年3月,美国宣布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其欧洲盟国所持态度不一。这实际上反映出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欧盟唯美国马首是瞻
C.法、德欲与俄罗斯结盟
D.美国已建立起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10.
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国际关系状况。下列选项中与图片内容相关联的是
A.一战
B.二战
C.冷战
D.热战
11.
1946年3月,一位英国政治家在美国发表了“铁幕”演说,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该政治家是
A.丘吉尔
B.尼克松
C.马歇尔
D.肯尼迪
12.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
A.古巴导弹危机
B.苏联解体
C.朝鲜战争爆发
D.德国统一
13.
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提出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4.
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困难,美国提出应对措施,援助西欧复兴经济,并意图控制。这一举措是
A.建立北约组织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提出“杜鲁门主义”
D.推行凯恩斯主义
15.
当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当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日益强大;当东欧发生剧变,苏联最终解体,而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却尚未形成,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
A. 以欧洲为中心的发展趋势 B. 两极格局
C. 单极世界的发展趋势 D. 多极化趋势
16.
二战后西欧地位一落千丈,有识之士认为,西欧各国只有消除仇恨和战争,走联合发展道路,才能重塑昔日辉煌。为此西欧在1967年成立
A.欧洲共同体
B.欧洲煤钢共同体
C.欧洲经济共同体
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7.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的东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从中可见
A.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B.经营方式多样化
C.商业活动打破时间限制
D.百姓皆重商轻农
18.
余秋雨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大运河
C.郑国渠
D.江南河
19.
南朝梁代的陶弘景说:“钢铁是杂生(生铁)鍒(熟铁),作刀镰者。”该项冶炼技术是指
A.高炉冶铁
B.炒钢技术
C.水力鼓风冶铁
D.灌钢法
2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不过……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从未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A.君主专制制度
B.闭关锁国政策
C.程朱理学
D.自然经济
21.
下列选项是对图8(北宋纸币铜板拓片)所示相关货币的解读,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该货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该货币的使用仅限在对外贸易方面
C.该货币此后成为我国主要流通货币
D.该货币的出现说明抑商政策已改变
22.
清朝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反映了当时政府推行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重商主义
D.“海禁”政策
23.
唐诗《田家》云:“依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 雇佣关系的出现
C. 富裕安逸的生活方式
D. 工商皆本的政策
24.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品种有
A.水稻、玉米
B.水稻、粟
C.小麦、葡萄
D.玉米、粟
25.
“给耕地合理施肥,耕翻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的季节播种,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以获取最大的收获。”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
A.刀耕火种B.男耕女织C.铁犁牛耕D.精耕细作
26.
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它最早出现于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27.
唐宋时期沿“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中,除丝绸外另一种最主要的商品是
A.青铜器
B.铁器
C.瓷器
D.纸张
28.
最能代表商周时期手工业成就的是
A. 棉布
B. 瓷器
C. 铁器
D. 青铜器
29.
我国古代最早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是在
A. 夏商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魏晋时期
30.
雍正皇帝认为:“朕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这段材料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A. 海禁    B. 重农抑商
C. 工商皆本 D. 盐铁官营
31.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 禁止走私贩运 B. 抑商、海禁
C. 重农抑商 D. 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3.选择题(共1题)

32.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说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