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惠民县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期末测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1061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7

1.综合题(共3题)

1.
报刊——历史的记忆。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1949年国庆社论
(1)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⑵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列举其在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两例。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l979年1月1日社论
⑶材料三中“战略转变”开始于哪一次会议?
材料四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往往事先没有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该做的但又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是不干,而是要大胆地进行试验。不下水学不会游泳,不试验不知好坏。试验当然要争取成功,但也要允许失败。成功了,就推广;失败了,改了就是了,自己不要灰心,别人不应该责难。要支持、爱护那些致力于改革的创新者。
——2012年2月24日社论
⑷2012年2月24日的社论是纪念邓小平南方视察10周年而刊发的。邓小平南方视察后,1993年11月中共中央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2.
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新中国发展历程时,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参与这次探究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上述图片反映了我国经济制度实现了怎样转变?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什么?此后,农村开始的“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什么?
材料三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摘自电视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3)概括说明,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哪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以促进社会变革?
3.
经济政策关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请你一定耐心仔细读一遍材料,答案也许就在材料中):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的这段话反映了新中国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党和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材料二 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说:“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建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今天?实行公私合营,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我,失去的是一些个人的剥削所得,却和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一起,得到了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2)材料二中的资本家和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一起,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的那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完成,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材料三 小明的爷爷今年62岁了,办了好几个厂子,是定陶有名的企业家,捐资修建了好几所学校。作为千万富翁的他非常节俭,最看不得别人的浪费。他常说:“我6岁那年,村里很多大人、小孩都吃不饱饭,为了填饱肚子,我吃过树叶、蚂蚱还有蟋蟀,我的叔叔为了把一点食物给孩子吃,自己竟然吃土,最后得了浮肿病,死了。所以,就是再富,也不能浪费啊。”
(3)小明的爷爷6岁那年,中国农村出现了严重下滑甚至饿死人的经济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1980年早春,还没到农历新年,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万里到安徽凤阳小岗村视察调研,和当时的生产队长严俊昌有这样一番对话:
万 里:“老严啊,我问你,是过去生产队长好当还是现在好当?”
严俊昌:“过去队长不好当,现在好当!”
万 里:“为什么?”
严俊昌:“过去干活‘大呼隆‘,都是出工不出力、偷懒磨洋工”
万 里:“你现在这个生产队长呢?”
严俊昌:“现在这个生产队长好当了,也不要我吹哨子了,也不要我打铃了,老老少少都自愿上阵”
(4)材料四中小岗村的村民过去为什“干活‘大呼隆‘,都是出工不出力、偷懒磨洋工”,现在为什么“也不要吹哨子了,也不要打铃了,老老少少都自愿上阵?”

2.选择题(共21题)

4.
下面是1950年~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占有土地比重对比表。发生表中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C.三大改造的完成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5.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  )
A. 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
C.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
***和周恩来致函在上海的宋庆龄:“______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经艰辛…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材料中“______”处应为(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7.
李晓明同学搜集到下面三幅历史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 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
B. 抗美援朝
C. 解放西藏
D. 大炼钢铁运动
8.
近日,韩国向我国归还了475具志愿军烈士遗骸,让我们又想起六十多年前,那场令人难忘的战争,当时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司令员是(  )
A.彭德怀B.林彪C.刘伯承D.朱德
9.
在我们宿迁市某农村曾先后流传“说可怜,道可怜,最苦要数六零年,萝卜叶子做饭吃,芥菜叶子当油盐”和“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别着‘十块头’,娶了媳妇又盖楼”的歌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B.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改变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10.
下图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面作。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A.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B.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D.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11.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如下图是1949﹣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示意图,其中1952年和1956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13.
据1954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各地选出1226名代表,其中包括177名少数民族代表, 147名妇女代表。这些代表齐聚北京中南海参加会议,共商国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B.开国大典
C.第一届全国人大D.政治协商会议
14.
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得知(  )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文化大革命影响经济发展
15.
一位外国领导人在评价新中国的某项政策时说:“中国经过长时期的流血革命,现在创造出了一条不流血而和平改造资本家的经验,这是有世界意义的。”他高度评价是指我国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哪项政策(  )
A. 建立生产合作社     B. 实行行业公私合营
C. 没收资本家企业     D. 推行公司制、股份制
16.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于1992年视察南方并发表谈话。邓小平“南方谈话”(  )
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D.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7.
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出现了一位中国老人的画像,其标题为“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邓小平入选《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理由是(  )
A.开始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B.解决了“文革”中的遗留问题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8.
“这次大会,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大会通过的党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19.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下列属于邓小平理论创新内容的是
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⑤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③⑤
20.
如下图是某同学在历史课上记录的复习提纲据此判断,这节课复习的专题是(  )
A.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B.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
C.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1.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强调说:英国人不该对香港的回归耿耿于怀,她称赞邓小平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造.”这一“天才的创造”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2.
非洲兄弟们跳起了桑巴舞,阿尔巴尼亚代表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美国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战线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上述场景反映的是
A.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1955年的万隆会议
C.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
D.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23.
2016年4月24日,我们迎来第一个“中国航天日”。这一天的设定和图中内容相关,下列有关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这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B. 它成功发射于1964年
C. 中国从此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D. 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
24.
1964年的某一天,《人民日报》以“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为题报道了一则新闻。该新闻报道的内容是(  )
A.“嫦娥一号”发射成功B.“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