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1057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9/28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1952年全国土改基本完成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
1971年中国恢复在的合法席位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
1997年香港回归
(1)依据大事年表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2)请从大事年表中,找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事件。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请指出“新”在何处?
(4)大事年表中涉及了我国现代史上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关于科技、民主法制建设等领域的重大史实各一例。
2.
某校九年级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迈入新时代】
材料一:新中国1952-1966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时期1(1953 —1957年)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时期II (1959 —1965年)中国防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意义。【国际新形象】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响世界的十件大事
第一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二件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三件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第四件
提出“三个世界”战略思想
第五件   
打破西方封锁中国的坚冰
第六件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第七件   
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第八件
倡导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九件
   全面阐述“和谐世界”理念
第十件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3)材料二中第十件大事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说明了什么?
【变化与改革】
材料三: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如何进行“变化和改革”的?
3.
请依据下面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不管怎样,朝鲜战争爆发……在朝鲜入侵韩国后,杜鲁门总统立即下令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防止中国(大陆)进攻台湾。更为不幸的是,战争强化了西方对新中国政府的立场,导致中国被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孤立,美国继续支持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作为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并支持其占据联合国的席位。结果,中国无法获得各种形式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不得不完全依赖于苏联。
——美国历史教科书《世界历史》(汤姆森·沃兹沃思公司出版)
材料三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朝鲜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提到的“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占据联合国席位”终止于何时?
(3)材料三中的“我”是谁?“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中美两国首脑进行多次会晤,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了重要的积极成果。你觉得中美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选择题(共16题)

5.
1953年,我国农民净货币收入比1949年增长123.6%,每人平均净货币收入增长111.4%。农民的购买力有了成倍增长。这直接归因于(  )
A.新中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抗美援朝胜利
D.土地改革完成
6.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B.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
1980年12月,我国颁布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执照。这表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建立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8.
1955年,武汉钢铁公司开始施工,它的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援,先后有18个省(自治区)、48个城市、1000多家工厂为武钢制造设备和配件。这表明(   )
A.农业对工业建设的支援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优势D.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定
9.
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土地改革的实施
C.苏联的经济援助
D.第一部《宪法》的制订
10.
对下面年代尺解读最准确的是( )
A.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形成过程
B.改革开放后外交发展的成就
C.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
D.改革开放后教育发展的重大历程
11.
1986年的《时代》周刊写道: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源于他持续不断地推动中国的改革……那些“持续不断的改革”中除“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外还包括 (    )
A.增强企业活力,稳步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正确分析国情,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发表南方谈话,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D.提出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
某同学运用以下素材写历史小论文: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③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④“一国两制”构思的提出。据此判断这篇历史小论文的主题是:
A.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确立B.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民主与法制建设逐步推进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3.
1978年是中国领导人出国访问的高峰年。这一年先后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的领导人出访20次,访问了 51个国家。以下说法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率先进行
C.为改革开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14.
1978年,全国城市化率为17.9 %。1978 —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城市化水平提筒到36.1 %。这组数据强调的是( )
A.改革开放加速了我国城市化进程B.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进展缓慢
C.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D.我国城市化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5.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得以实现的原因有( )

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③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   
④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②③④
16.
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上海成功召开APEC会议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国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17.
下图中美进出口总额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美国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都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C.“文革”结束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
D.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18.
某同学在参观一次展览的时候看到了如下图片,他得出的结论中不妥的是( )
A.新中国军事力量的增强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B.“科技强军”是我国军事发展的必由之路
C.863计划的实施使中国的科技力量与日俱增
D.我国的军事发展是围绕捍卫国家、地区及至世界和平而展开的
19.
1985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把九年义务教育当作 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积极而有步骤地予以实施。由此国家开始实施( )
A.863计划B.希望工程C.211工程D.双百方针
20.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先后两次缩短法定工作时间,从原来的6天工作制、每周工作48小时逐步调整到5天工作制、每周工作40小时;职工每年的休息时间由原 来的59天增加到114天。工作日时数的变化反映了( )
A.就业制度的变化
B.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
C.养老保险制度的改善
D.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3.填空题(共1题)

21.
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6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