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某校8年级(1)班的同学们对“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进行了探究。
回顾历史
同学们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是1949年的“中国新生”和1978年的“伟大转折”,请问:
(1)1949年“中国新生”的标志是什么?新中国的缔造者是谁? “中国新生”的伟大意义何在?
总结成就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民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引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2)20世纪的最后20年“社会变革”的领导者是谁?在“复兴之路”上,他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探索?(至少回答两点)
展望未来
(3)就实现“中国梦”,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中学生应该肩负怎样的历史使命?
回顾历史
同学们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是1949年的“中国新生”和1978年的“伟大转折”,请问:
(1)1949年“中国新生”的标志是什么?新中国的缔造者是谁? “中国新生”的伟大意义何在?
总结成就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民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引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2)20世纪的最后20年“社会变革”的领导者是谁?在“复兴之路”上,他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探索?(至少回答两点)
展望未来
(3)就实现“中国梦”,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中学生应该肩负怎样的历史使命?
2.
“五年计划”是国家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国初期,***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下)
材料二 1957年国家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发展面临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国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出的重大规划的内容。
(2)观察材料二,这一时期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建设项目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通往“世界屋脊”的公路是哪三条?(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条公路修筑的作用。
(3)对比上述材料,分析“一五”计划实施的意义。
材料一 建国初期,***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下)
材料二 1957年国家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发展面临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国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出的重大规划的内容。
(2)观察材料二,这一时期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建设项目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通往“世界屋脊”的公路是哪三条?(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条公路修筑的作用。
(3)对比上述材料,分析“一五”计划实施的意义。
3.
李老师安排同学们预习自学“第9课 改革开放”的内容,下面是小明同学预习时整理和收集的课堂笔记部分内容:
材料一 1978-2008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柱状图

材料二 “改革开放的内容”知识结构图
材料三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的角度分析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2)试帮助小明同学补全材料二中三个经济特区的地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深远意义。
材料一 1978-2008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柱状图

材料二 “改革开放的内容”知识结构图

材料三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的角度分析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2)试帮助小明同学补全材料二中三个经济特区的地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深远意义。
2.选择题- (共20题)
4.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最崇敬的心情”。升国旗、唱国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是( )
A.《马赛曲》 | B.《黄河大合唱》 | C.《毕业歌》 | D.《义勇军进行曲》 |
11.
调查研究表明1952年中国农民幸福感很强。这时期农民兄弟“幸福感很强”主要因为( )
A.分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 | B.积极投身“大跃进”运动 |
C.参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2.
解放初的农民在分得土地后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材料不能表明土地改革 ( )
A.不适合少数民族的农民 | B.赢得了农民的拥护 |
C.适应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 D.使农民获得了解放 |
14.
《人民日报》一记者撰文写道:“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会议第一次制定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这次大会应该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16.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在历史上是阻隔南北交通的“天堑”。1957年10月“一桥飞驾南北,天堑变通途”。“一桥”是指( )
A.钱塘江大桥 | B.武汉长江大桥 | C.南京长江大桥 | D.江阴长江大桥 |
1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 |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20.
“从1974~1976年,全国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财政收入四百亿元……”。这则材料反映出文革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 B.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
C.教育事业不够先进 | D.科学文化事业遭到摧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