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0150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8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必使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师弟子各以疑义相质难。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摘编自黄宗羲《学校》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秉承“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原则,由胡适、傅斯年、蒋廷黻等知识分子担任主要撰稿人,发表了系列时政评论文章,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大促进了现代中国公共舆论的发展。
——摘编自李佳《<大公报>“兴起论文”(1934—1937)中的意见领袖研究》
材料三文革中的“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是当时公共舆论的表达形式。“四大”的目的,一开始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后来是“打击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大字报的内容,大多是检举揭发,攻击谩骂,没有事实依据。1980年邓小平指出:“应该让群众有充分的权力和机会,表达他们对领导的负责的批评和积极的建议,但是‘大鸣大放’这些做法显然不适宜达到这个目的。”
——摘编自《“大鸣大放大字报”是大民主吗?》
(l)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主张学校应在国家政务中发挥的作用并分析其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四不”原则体现的舆论精神。你认为当时的知识精英们可能会围绕哪些主题展开评论,请用史实加以说明。(至少列举两类主题)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文革时期“四大”这种舆论形式产生的根源。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引导公共舆论健康良性地发展。

2.单选题(共1题)

2.
1988年,《时代》杂志预测:大型购物中心将消亡!杂志封面以黑体字告诉我们:“吻别你的mail:网上购物更便宜、更快捷并更好”。这说明互联网
A.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C.推动信息时代的到来
D.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