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9题)
1.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感动世界华人的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反映了( )
A.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已经是台湾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海峡两岸的共同诉求 |
C.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所认同 |
D.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
2.
1967年1月,北京市大街小巷贴满了声讨陶铸的大字报:“陶铸是最大的保皇派”“揪出没有刘邓的刘邓路线代理人陶铸”。对这一情境评述正确的是
A.防止了资本主义的复辟 |
B.维护了党的纯洁性 |
C.找到了中国的建设道路 |
D.打击迫害了老干部 |
3.
《告台湾同胞书》为中央政府对台湾发表的公开信,被视为中央政府对台的最早政策文件,目前总共发表了五次,其中以1979年1月1 日发表的最为著名。下列关于l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发表该公告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B.标志着“一国两制”的构想得到了成功运用 |
C.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
D.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
4.
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戏称为“围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2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下列各项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高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
B.认为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就是网上交流 |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
D.没有看到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
5.
2012年3月22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大陆,在北京会见了中共中央******。吴伯雄明确“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首次提出 “一国两区”的概念,即一个国家(一个中国)两个地区(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下列关于两岸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一国两区”与“一国两制”含义的本质基本相同 |
B.“一国两区”的实质就是主张两岸永远分离的“台独意识” |
C.可在“一国两制”或“一国两区”新思维下展望两岸关系的前景 |
D.***引用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喻两岸未来很恰当 |
6.
右下图是某历史课堂展示的“湘西苗族人民代表在填写选票”的图片.反映了农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情境。据此判断,与此主题相关的是( )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与执行 |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
C.十年动乱时期的经济文化建设 | D.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发展变化 |
7.
1987年3月5日香港《星岛日报》报道:“香港人民对于英国的这块殖民地到一九九七年归中国统治之后能够保持它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与日俱增。”此报道说明香港人民( )
A.不支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 B.迫切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
C.企盼获得民族独立和自由 | D.逐渐认可“一国两制”的方案 |
8.
2006年4月19日,某报纸刊登一篇题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文章中指出:“今年的五月十六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四十年前的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运动爆发了。它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超越了任何一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导致此浩劫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 | B.反党集团的推动和利用 |
C.指导思想出现重大失误 | D.个人崇拜的发展和推动 |
9.
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如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种变化反映出( )
A.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C.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
D.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需要计划 |
2.选择题- (共9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9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