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2017年11月高三历史周考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09820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28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2.单选题(共13题)

2.
《后汉书》记载,南阳宛人任延任九真太守,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延令铸作铁制农具,教之垦辟,于是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一时“风雨顺节,谷稼丰衍”。这表明
A.移民实边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引进农耕改变了当地生产结构
C.地方官重视农业发展以图升迁
D.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
3.
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结构的变动
B.南北方气候差异
C.人口增长的需求
D.殖民活动的推动
4.
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5.
宋代陈舜俞说:“千夫之乡,耕人之田者九百夫,犁牛稼器无所不赁于人,匹夫匹妇男女耦耕,力不百亩,以乐岁之收五之,……而仅食其一。……后虽有丰获,取之无所赢而食矣”。材料主要表明(  )
A.小农经济的落后和脆弱性B.铁犁牛耕生产方式的普及
C.小农因借贷所受剥削沉重D.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盛行
6.
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
A.农业走向衰退
B.外来作物引进
C.作物历经选择
D.经济重心南移
7.
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农业生产力的革新
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
C.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8.
《竹书纪年》中有“人面龙颜(有称人身牛首),断木为耜,揉水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的记载,这些内容
A.是远古人们蒙昧无知的想象
B.呈现了刀耕火种的实证资料
C.提供着农业萌芽时期的信息
D.记载着以农立国的大政方针
9.
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札记中写到:“(中国)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其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资本主义萌芽发
C.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10.
《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自然经济的优越性显现
11.
从武则天起,唐(周)中央政府经常“就食东都洛阳”,但中央禁军仍旧常年部署在长安及其周围。杭州、扬州、开封、汴河成为唐中后期关中地区政治中心存废的关键,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洛阳取代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B.中央政府制约地方门阀势力的需要
C.运河流域及其支流物资的支持D.唐代城市政治、经济职能出现分工
12.
清朝前期,中国出现了人口迅猛增长的现象。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①重农政策促进耕地增长
②康乾盛世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条件
③当时中国人地矛盾突出
④战败割地造成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
宋朝出现了许多新型田地,如:梯田、圩田、淤田、沙田、架田等。这些新型田地的出现,主要有利于(  )
A.外来经济作物的引进B.各类产品的商品化
C.农业耕地面积的扩大D.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14.
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该统计表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B.人地矛盾相对比较突出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清朝租佃关系的产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