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1912~1921年民族工业名牌产品表
材料三下图为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年(月)平均指数增长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归纳指出其在上述两个阶段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政治影响。
(3)出现材料三所示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材料二1912~1921年民族工业名牌产品表
行业 | 企业名称 | 经营者 |
面粉、棉纱 | 茂新、福新、中新等公司 |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
酿酒 | 张裕酿酒公司 | 张弼士(华侨) |
火柴 | 鸿生火柴公司 | 刘鸿生 |
卷烟 |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 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华侨) |
化工 | 永利制碱公司 | 范旭东 |
机器制造 | 求新机器制造厂 | 朱志尧 |
材料三下图为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年(月)平均指数增长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归纳指出其在上述两个阶段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政治影响。
(3)出现材料三所示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国两位经济学家柯武刚和史曼飞在他们的《制度经济学》中文版序中写道:“很少有一个国家的国民比中国人更多要遭受艰难、战争、骚乱和困苦……(但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这一不幸趋势的转向。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材料三过去商品紧缺,购物要凭票抢购;今日商品丰富,物美价廉,任你挑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不幸趋势的转向”的转折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进步的原因。
(2)概述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材料三说明其发展趋势。
(3)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会首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材料一德国两位经济学家柯武刚和史曼飞在他们的《制度经济学》中文版序中写道:“很少有一个国家的国民比中国人更多要遭受艰难、战争、骚乱和困苦……(但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这一不幸趋势的转向。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材料三过去商品紧缺,购物要凭票抢购;今日商品丰富,物美价廉,任你挑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不幸趋势的转向”的转折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进步的原因。
(2)概述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材料三说明其发展趋势。
(3)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会首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2.单选题- (共13题)
3.
下面三张邮票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共同之处是


A.都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社会制度 |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
4.
《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尃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自给自足 | B.靠天吃饭 |
C.精耕细作 | D.广种薄收 |
5.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 B.传统农业生产急剧衰退 |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解除 |
6.
“订烧瓷”系指外国客商根据本国需要前来中国订制的瓷器。下图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86年在中国定制的五彩咖啡壶设计图稿。这反映出


A.中国瓷器逐渐融入世界贸易网络 |
B.订制瓷器是为迎合欧洲皇室的需要 |
C.“订烧瓷”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
D.外销成为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
7.
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 |
B.赋税制度的变革 |
C.土地制度的变化 |
D.重农抑商的推行 |
9.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纺织、钢铁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所说的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是指
A.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 B.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
C.实行凯恩斯主义 | D.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11.
16-18世纪上半期的西方殖民扩张被称作“早期殖民扩张”。该时期的殖民扩张
A.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 |
B.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 |
C.以工业革命为主要推动力 |
D.主要手段是血腥的、赤裸裸的抢劫掠夺 |
14.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冗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批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 B.肯定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
C.反对引进“西用” | D.主张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