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展》随堂练习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9719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春天,当人们还在为能不能实行包产到组争论不休时……由于社员们的坚持,也由于县委的默许,小岗村的包干到户在那一年终于“不合法”地实行了。

——摘编自陈锡文、马苏元《巨大的变化深刻的启示》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摘编自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材料三  1983年,在全国风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深圳南岭村却将4个生产队合并在一起,利用集体力量,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到2004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3亿元,人均纯收入14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0亿元,实现了全村人的共同富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包产到户的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邓小平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深圳南岭村农村改革的特点,并指出其本质。
(4)小岗村和南岭村在农村改革上的成功试点,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有怎样的启示?
2.
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用口号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味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
(2)分析上述口号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
(3)某班同学围绕“社会是否需要口号”展开辩论。有人说,社会不需要口号,要的是淡定有为;有人说,社会需要口号,要的是激情涌动。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2.单选题(共10题)

3.
老师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设计了如下板书。其中,方框中的内容应是

A. “一国两制”
B. “求间存异”
C. “和平共处”
D. “九二共识”
4.
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A. 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 海峡两岸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5.
据新华社报道,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女士是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当她第一次探亲走出机场出口的时候,82岁的周老先生一眼就认出女儿,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泪水里浸满了40年的思念。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A.两岸达成了“一个国家”共识
B.台湾当局结束对大陆敌对政策
C.两岸关系缓和出现历史性变化
D.大陆对台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
6.
“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
A.开国大典B.“文革”结束C.香港回归D.改革开放
7.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5日至1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8.
20世纪80年代初,个体经营中产生雇工现象,由于担心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明文规定只准“请1—2个帮手”,“最多不超过5个学徒”。但实际普遍超过这一限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中央采取的是“三不政策”,即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这表明
A.中央经济体制改革决心坚定
B.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C.“左”倾思想的束缚亟待突破
D.国家限制个体经济的发展
9.
1980年,山西省黎城县城关镇曹软升推销一个50吨储油罐,从中挣了2800元,被以投机倒把罪判刑。199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删去法律中“投机倒把罪”的规定。此变化反映了
A.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
B.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公民权利有法律保障
D.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10.
到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前者对后者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
A.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
B.扩大经营自主权
C.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D.加强了对外开放
11.
某地区的民谣说:“端掉‘大锅饭’,懒汉变勤汉;实行‘大包干’,粮食大增产。”这首歌谣创作于
A.建国初经济恢复时期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根本上看这是()
A.由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决定的
B.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D.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

3.选择题(共2题)

13.

下图示意我国30°N某地正午时房屋内的光照情况,表格数据为正午时阳光照射在室内地面上的面积统计。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面积(m2)

7

6.99

6.98

6.97

6.98

14.

下图示意我国30°N某地正午时房屋内的光照情况,表格数据为正午时阳光照射在室内地面上的面积统计。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面积(m2)

7

6.99

6.98

6.97

6.98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