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第六单元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9688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与英国撒切尔夫人进行会谈,针对英方“主权换治权”的观点,邓小平明确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材料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久,明确宣布:“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当年11月的联合国大会以99票对5票决议,把香港和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除去。
材料三根据国际法上的政府继承理论,因革命而发生的政府变动,新政府没有义务完全继承旧政府同外国政府签订的国际条约。
材料四:“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国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是照顾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邓小平指出香港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根据二、三指出中国收回香港的法律依据。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香港问题为什么能解决?
2.
近年来,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
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2)中国政府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的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性构想并分析提出这种战略构想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2.单选题(共15题)

3.
中国眼前一时不能统一,只是暂时现象,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长江、黄河的流水一样,流到最后一定是向东的,无论是怎么样都阻止不住的”。以下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新中国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
B.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C.“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付诸实践
D.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坚定
4.
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在华盛顿对美国参、众两院议员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说明
A.台湾问题仍是中美关系的核心
B.“一国两制”的构想正在孕育
C.大陆对台政策未发生实质变化
D.邓小平处理中美关系非常灵活
5.
“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这段文字应出自
A.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92年“九二共识”
6.
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A.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成立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7.
周恩来曾说,关于香港,有一个密谋,或者说阴谋,正在策划中,即令香港成为自治领(注:自治领是殖民地制度下的特殊国家体制),……中国希望无论如何至少香港现有的殖民地状态可以保持不变。这表明中国政府
①对香港问题持谨慎态度,避免问题复杂化
②尊重英国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③试图警告英国不能破坏“一国两制”政策
④维护国家主权的高度原则性与灵活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
1958年8月,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中共中央军委和国防部警告美国军舰不得为增援金门的台湾当局军舰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接着又实行“逢双日不打金门”的政策,以保证岛上军民的供应,但仍以无美军护航为前提。实施这一策略,是为了
A.打围结合,进而攻取金门B.打破美国对台湾海峡的封锁
C.以打促和,推动两岸对话D.维护“一个中国”基本原则
9.
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之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宴请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并亲自设计菜名:情同手足、龙族一脉、琵琶琴瑟、前程似锦等,这不能反映()
A.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两岸“三通”的实现
C.求同存异,互利共赢
D.两岸血肉相连
10.
1992年11月16日,“海协会”致函“海基会”:“为使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问题商谈早日克竞全功,现将我会拟作口头表述的要点函告贵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对此函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标志着“九二共识”的达成
B. 体现出求同存异的务实精神
C. 明确了两岸关系的根本原则
D. 推动了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
11.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人于右任的《望大陆》反映了台湾同胞希望( )
A.回到大陆B.安葬在大陆
C.“台湾独立”D.祖国统一
12.
“截至2009年10月,两岸贸易额累计达1.6万亿美元;大陆有关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9万多个,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累计超过588亿美元。大陆企业自2009年开始对台投资以来,项目约180个,金额近10亿美元。”这体现出
A. “ 一国两制”理论有新发展
B. “九二共识”原则得到国共两党认可
C.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
D. “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的最终结局
13.
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合计投资项目约20125个,投资额约110.34亿美元,年平均项目3354个,金额18.39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两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停火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识的达成
C.两岸长期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D.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14.
2014年2月1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与来访的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达成积极共识。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局面的形成,是基于双方达成
A.“区域合作”的模式
B.“一个中国”的共识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睦邻友好”的方针
15.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回忆录中说:“我只想把香港留在英国的治下。……但这不可能。于是我想到了邓先生的‘一国两制’,这为保持香港的独特性提供了机会。”材料中“香港的独特性”指的是
A.香港长期的繁荣稳定
B.保留英国对香港的治权
C.自由港和世界金融中心
D.保持香港既有的社会制度
16.
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从内容上判断,激发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历史事件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
C.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17.
1950年6月28日,经蒋介石授权,国民党“外长”叶公超发表声明,明确表示:国民党接受美国防务计划,但不影响国民党维护中国领土完整之立场。他特意在声明中表示:“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一部分”,“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看到叶公超这个声明后说,“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这表明***
A.支持蒋介石当总统
B.称赞蒋介石一个中国的立场
C.同意国民党接受美国防务计划
D.认为新中国的建设急需一个安定的环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