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江苏苏州景范中学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964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5/10/13

1.综合题(共3题)

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材料三:1958年5月27日《人民日报》标题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寿张北台社亩产10546斤》;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有如下标题:《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纪录》。
材料四:1958年10月,某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谈论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刘少奇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的依据是什么?(1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请你分析我国当时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2分)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
(4)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1分)
2.

   新中国建立后,强国成为时代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材料二 下图是 1952 年和 1957 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材料三 1962 年 12 月,焦裕禄调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在一年多时间里,全县 149 个大队中,他跑遍了 120 多个。他家里也很困难,没有像样的棉被,县里补助他 3 斤棉花票,他就是不要,说群众比他更困难。他患了肝癌,仍坚持工作,为改变兰考县的落后面貌奋斗到最后一息。群众说:“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

(2)材料二中,从1952 年到 1957 年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到 1956 年我国在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工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3)材料三中,焦裕禄的事迹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材料二:(1978年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民高兴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三:1984年,邓小平南下视察深圳等经济特区。他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根据上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 这首赞歌颂扬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两位历史人物。请回答:“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带领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的历史人物分别是?(2分)
(2)材料二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到1982年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什么政策?(1分)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1分)
(3)根据材料三,我国为什么决定建立经济特区?(2分)

2.判断题(共6题)

4.
判断题: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5.
判断题: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因此,该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
判断题: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先后经历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几次调整,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7.
判断题: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8.
判断题: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邓小平曾沉痛地说:“中国六十年代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造成这一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大革命。
9.
判断题: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3.选择题(共9题)

10.
建国初期,***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A.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B.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优先发展重工业
11.
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述中,正确的是
①前者结束了旧时代,后者结束了错误方针
②前者开启了新纪元,后者开创了新时期
③前者开创的事业为后者提供了宝贵经验
④后者是对前者开创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
某陈列馆举办“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图片展.现有以下四幅图片,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④②③①
D.③①②④
13.
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一五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14.
有一首歌唱道:“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的标志是( )
A.开国大典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5.
下图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导致甲到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6.没有汽车生产的大发展,就没有人们对家庭轿车的强烈向往。这体现了(    )
17.
“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但为中国政府提供了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这段话概述了经济特区
A.建立的目的B.发展的过程C.发挥的作用D.建立的原因
18.
1980年,一位去南方打工的小伙子给家乡一向关心他的中学老师写信,介绍他打工的城市。信中说:“一百多年前,这里曾是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的第一批港口之一,现在则是我国主动建立的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这里的变化真大呀!”这个小伙子去的城市是()
A.深圳B.上海
C.厦门D.广州

4.填空题(共2题)

19.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敌人的战斗中,严守纪律,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英雄是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模范人物是
20.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历史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的召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判断题:(6道)

    选择题:(9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