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9530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9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历史的精彩之处,不仅出现在稳定时期,更出现在新旧交替时期。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1840—1842年)这场现在看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与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华夷之战无异。朝野上下“剿夷”“讨逆”一类的词语风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在震惊与恐惧中认识到英夷的强大,照会中对英国的称呼也由夷转变为“贵国”。《天津条约》(1858年)明文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至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并由一个临时“专办外交及通商事件”机构逐渐扩展为“策富强总汇之地”。至此,“夷务”变为“洋务”,并成为大清国第一要务,“洋务”一词也取得正式的地位,泛指一切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事务。
——节选自马嘉利《变“夷”“洋”与“洋”之变》《华章》2012年第29期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
材料四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2)大陆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台湾史学界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请阐述他们各自的理由,谈谈你对历史分期的认识。

2.单选题(共17题)

2.
晚清时期,有言论曰:“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这一言论
A.批评了顽固派的冥顽不化
B.反映了顽固派与洋务派的激烈交锋
C.是洋务派对洋务运动所进行的宣传
D.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3.
有人认为中国掀起洋务运动时,整体社会环境非常有利于引进新事物、实现近代化。尤其是中国人(尤其是男人)的文化水平,要比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文化水平高出很多。以下支撑这一观点的最主要理由是
A.印刷术发明早、出版业发达
B.男耕女织的社会生产模式
C.科举考试等文化政策导向
D.中国的学校教育非常普及
4.
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对此文明首先做出积极反应的是
A.地主阶级
B.农民阶级
C.工人阶级
D.资产阶级
5.
19世纪末,有人认为:“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若守此不失,虽孔孟复生,岂有议变法之非者哉。”据此判断他
A.反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D.倡导革新政治,变法维新
6.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认为:“西学”为“西政、西艺、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说明此时张之洞
A.其思想已与康有为完全一致
B.主张应放弃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
C.其思想在不断与时俱进
D.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
7.
《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A.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C.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
D.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
8.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
9.
有学者认为:1840—1895年,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以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这里所说的“近代观念”的代表人物有( )
① 林则徐    ② 洪秀全    ③ 张之洞    ④ 严复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10.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仁就是世界的本体。这反映出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11.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12.
某同学对中国近代一人物总结了三个要点,即“宣扬自由民主”“翻译外国书籍”“赞成改良道路”。据此判断该人物是
A.魏源
B.洪仁玕
C.李鸿章
D.严复
13.
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
A.抹杀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反侵略求独立的反抗史
B.否定了近代中国人民主动融入世界潮流的奋斗精神
C.避免了仅仅使用“外因”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D.批评了部分历史学家不顾事实崇洋媚外的治史态度
14.
康有为曾说:“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据此推断,其中的“上下议院”应是
A.皇帝的随从顾问
B.国家的权力中心
C.朝廷的咨询机构
D.政府的执行机构
15.
1898年问世的《无锡白话报》是当时在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一份报刊,其创办者裘廷梁有言“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欲民智大启,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报安能人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这说明
①白话相比文言更有利于报刊的普及
②文学革命对报业形成了一定影响
③裘氏希望通过办报推动社会变革
④报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素养的提升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
梁启超认为:“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且土地问题,虽谓为资本问题之附庸焉可也。”这说明梁启超
A.突出强调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
B.明确反对进行社会革命
C.其思想与“平均地权”思想相一致
D.主张逐一解决社会问题
17.
近代中国一些人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这些人可能是
A.王韬、郑观应
B.李鸿章、张之洞
C.康有为、梁启超
D.慈禧、光绪帝
18.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个观点在中国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B.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C.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
D.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3.选择题(共1题)

19.商场里的数学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