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副对联写道:“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材料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年”分田与什么运动直接相关?与此相关的一部法律是什么?“今岁”分田又指党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举措与哪次会议有关?
(2)从“当年”到“今岁”之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失误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哪一次重要的农村政策调整?
(4)对比以上农村政策的后果,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材料一 一副对联写道:“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材料二:
![]() | ![]() |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 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报喜 |
(1)据材料一指出“当年”分田与什么运动直接相关?与此相关的一部法律是什么?“今岁”分田又指党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举措与哪次会议有关?
(2)从“当年”到“今岁”之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失误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哪一次重要的农村政策调整?
(4)对比以上农村政策的后果,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部宪法颁布前广泛地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这部宪法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
材料二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共十三大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这部宪法指什么宪法?颁布于哪一年?该部宪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2)材料二提出的这条基本路线被称为什么路线?
(3)在哪次重要会议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材料一 这部宪法颁布前广泛地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这部宪法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
材料二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共十三大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这部宪法指什么宪法?颁布于哪一年?该部宪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2)材料二提出的这条基本路线被称为什么路线?
(3)在哪次重要会议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
历史上,我国十分重视对西藏的管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西藏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使西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请回答:
【密切联系】(1)唐朝唐太宗时,政府对吐蕃采取了和亲政策,请举例说明
【加强管辖】(2)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始于元朝;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理,除了册封外,还设置了伊犁将军;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西藏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解放?为保障西藏人民当家作主,中央人民政府实施了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右图是西藏人民欢庆青藏公路通车的场面,青藏公路修建成功是在什么期间?
【辉煌成就】歌曲《天路》唱道:“……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4)材料中的“天路”指青藏铁路,这条铁路的建成对西藏的发展有何作用?
请回答:
【密切联系】(1)唐朝唐太宗时,政府对吐蕃采取了和亲政策,请举例说明
【加强管辖】(2)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始于元朝;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理,除了册封外,还设置了伊犁将军;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西藏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解放?为保障西藏人民当家作主,中央人民政府实施了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右图是西藏人民欢庆青藏公路通车的场面,青藏公路修建成功是在什么期间?
【辉煌成就】歌曲《天路》唱道:“……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4)材料中的“天路”指青藏铁路,这条铁路的建成对西藏的发展有何作用?
2.选择题- (共28题)
4.
中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A.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
B.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 |
C.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
D.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5.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中南海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这一协议的签订和执行意味着
A.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 B.实现了中国大陆基本解放 |
C.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 D.结束了西藏农奴制 |
13.
初二学生正在搜集以下相关资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一届人大召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他们在做什么主题的史料整理( )
A.政权巩固 | B.曲折探索 | C.改革创新 | D.盛世华章 |
15.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16.
某地一家院门上有一副对联“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大致出现在(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 B.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 |
C.“大跃进”运动时期 | D.改革开放时期 |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提出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三步走战略部署
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三步走战略部署
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21.
在国家博物馆如图所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土地改革 |
B.农业合作化 |
C.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5.
在一届人大的开幕词中***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指的是( )
A.选举了新的国家领导人 |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C.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 | D.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确定 |
27.
《财富》杂志曾于1995年预言“香港将死”,但几年之后它的编辑总监却称香港为“活力之都”;2006年,澳门也被评为亚洲“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城市”。这充分证明 ( )
A.求同存异方针的成功 | B.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 |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 D.“一国两制”正确英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