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初中部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947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8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材料二:


材料三: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年

71.8%

6.9%

0.7%

1.5%

19.1%

1956年

7%

0.1%

7.3%

53.4%

32.2%

 

(1)材料一中的“组织起来的路”指的是什么?依据本材料,概括指出引导农民走这样一条路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是三大改造的哪一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怎样的改造方式?

(3)材料三表明到1956年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了怎样的转变?

(4)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指出导致材料三中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新时期,党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

材料二:邓小平视察深圳后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归纳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

(2)经济特区最早在哪些省份设立?材料二中邓小平说,“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请以深圳取得的成就为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归纳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到5月13日,全国多数省级党报都转载了此文……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1)材料一中这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这场大讨论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这次会议前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上述材料中的两个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选择题(共24题)

4.
某班学生组织表演历史短剧《上甘岭战役》,小刚同学在剧中饰演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他扮演的是
A.董存瑞
B.黄继光
C.邱少云
D.罗盛教
5.
“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陈毅这首诗真实记录了(   )
A.五四运动B.“文革”结束C.开国大典D.改革开放
6.
下列内容不属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  )
A.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B.确定了国旗为五星红旗
C.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D.选举了国务院总理
7.
全国领土基本解放的标志是(  )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C.西藏的和平解放D.新中国成立
8.
彻底废除了中国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措施是(  )
A.三民主义B.土地改革运动C.士地革命运动D.减租减息运动
9.
一个人的名字其实只是一个代号,但有人的名字往往反映了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如“文革”“跃进”等。按照这一逻辑去推断,“刘援朝”应该出生于(  )
A.1949 年B.1952 年C.1958 年D.1967 年
10.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  )
A.从农民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B.从国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C.从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国家所有D.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农民私有
11.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  )
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国家出资建立国营经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2.
下图反映了大跃进时期(  )

A. 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B. 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C. 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 D. 不切实际的浮夸行为
13.
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
A.克服严重自然灾害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
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14.
新中国的下列大事,按其发生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
①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 
③开展“大跃进”运动 
④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
15.
“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是指(  )
A.1956-1966年B.1958-1968年C.1966-1976年D.1968-1978年
16.
我国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始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改革开放的实施
17.
“文革”结束后,决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
18.
中国农村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
A.建立合作社B.人民公社化C.农业集体化D.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19.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文中“画了一个圈”是指(  )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B.开发上海浦东新区
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D.建立环渤海经济区
20.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材料中“新阶段”是指(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
下图是某同学的一节历史课笔记。这节课学习的主题是(  )
A.“三大改造”顺利进行B.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C.中国国际地位提高D.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22.
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其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要(  )
A.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B.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00年翻两番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3.
被誉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是(  )
A.***B.周恩来C.刘少奇D.邓小平
24.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关于真理问题标准问题的讨论是针对( )
A. “文化大革命”评价问题 B. 平反冤案错案问题
C. “两个凡是问题” D. “以阶级斗争为纲”
25.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是哪次会议的主题(  )
A.十九大B.十八大C.十四大D.十二大
26.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7.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A.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 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 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