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材料二:

材料三: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 个体经济 | 私营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集体所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52年 | 71.8% | 6.9% | 0.7% | 1.5% | 19.1% |
1956年 | 7% | 0.1% | 7.3% | 53.4% | 32.2% |
(1)材料一中的“组织起来的路”指的是什么?依据本材料,概括指出引导农民走这样一条路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是三大改造的哪一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怎样的改造方式?
(3)材料三表明到1956年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了怎样的转变?
(4)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指出导致材料三中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新时期,党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
材料二:邓小平视察深圳后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归纳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
(2)经济特区最早在哪些省份设立?材料二中邓小平说,“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请以深圳取得的成就为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归纳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材料一: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到5月13日,全国多数省级党报都转载了此文……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1)材料一中这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这场大讨论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这次会议前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上述材料中的两个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选择题- (共24题)
A.1949 年 | B.1952 年 | C.1958 年 | D.1967 年 |
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国家出资建立国营经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A.克服严重自然灾害 | 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 |
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 | 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
①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
③开展“大跃进”运动
④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A.①②④③ | B.①③②④ | C.②①④③ | D.②③①④ |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 | B.开发上海浦东新区 |
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 D.建立环渤海经济区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B.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D.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A.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B.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00年翻两番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A.十九大 | B.十八大 | C.十四大 | D.十二大 |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B.邓小平理论 |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