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立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 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1)请写出材料一中“28年艰苦卓绝英勇斗争”的起止时间。
材料二 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评论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到 1957年我国在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
材料三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复兴之路》
(4)材料中“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以我党哪次重大会议为开端?以此为开端,中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传奇?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 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1)请写出材料一中“28年艰苦卓绝英勇斗争”的起止时间。
材料二 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评论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到 1957年我国在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
材料三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复兴之路》
(4)材料中“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以我党哪次重大会议为开端?以此为开端,中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传奇?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邓小平
(1)据材料一这四个经济特区分别属于哪两个省?后来我国又增设了哪一个经济特区?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建设经济特区的主要好处。(答出两点即可)
材料一 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邓小平
(1)据材料一这四个经济特区分别属于哪两个省?后来我国又增设了哪一个经济特区?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建设经济特区的主要好处。(答出两点即可)
2.选择题- (共12题)
6.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立法根本。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中国颁布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已有多部。我国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 《中华民国约法》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 《中华民国约法》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计算
10÷{#blank#}1{#/blank#}=2 {#blank#}2{#/blank#}÷6=4 30÷{#blank#}3{#/blank#}=5
{#blank#}4{#/blank#}÷3=3 {#blank#}5{#/blank#}÷2=6 {#blank#}6{#/blank#}×4=12
9.在某一容积为5 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0.2 mol的CO和0.2 mol的H2O,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高温加热,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 {#mathml#}{#/mathml#} CO2(g)+H2(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中CO2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1.
邓小平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大 |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C.中共十五大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12.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又分地"的意义是()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
B.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
C.纠正了文化大革命错误 |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