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安达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946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9/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下面所给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的一些情况,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中标示①②③④曲线,分别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几种经济成份。

材料二:1872-1894、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

材料三:下图是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部分行业的经济发展指标(1933年指数为100)

请回答:
(1)依据产生时间及发展的阶段特征判断,材料一中代表近代民族工业的是哪一条曲线?(它在中国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近代民族工业在第二时期有了较大增长,其增长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张謇等企业家在此时提出的救国口号是什么?
(3)材料三这一情形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2.
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烙下多届三中全会的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材料二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当时对经济改革最全面的阐述。它既包括宏观理论分析,也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大致过程。
(3)材料二、三显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对外开放的哪些举措发挥了推动作用?

2.单选题(共29题)

3.
对联,是一面折射生活的多棱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按反映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感谢毛主席”
②“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③“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④“大锅饭年年亏款,承包后岁岁余钱”
A.①③②④
B.④③①②
C.③①④②
D.①②③④
4.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禝”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5.
下列诗句中,可以反映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信息的是
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D.“夜市千灯照碧云,离楼红袖客纷纷”
6.
以下哪些言论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
①“市井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②“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③“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乱”
④“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7.
2008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展,新“四大发明”首次集体亮相。其中被誉为“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的发明应该是
A.瓷器
B.酿酒
C.青铜
D.丝绸
8.
下列图文材料出自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其反映信息准确的是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D.农具有了突破性的创新
9.
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其烧制的秘色瓷,是皇家专用之物,但其制作工艺已失传。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
C.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D.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
10.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市场化程度提高,土地流转加速所导致的土地集中和分散两种趋势有了新的表现。特别是这种土地分散化,部分抵消了土地兼并的趋势。”这反映土地流转
A.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
11.
安徽凤阳民歌《王三姐赶集》深受人们喜爱。赶集在南方叫“赶墟(圩)”、“赶场”。“集”即古代的草市。“草市”是指
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场所
B.政府在边疆设置的交易场所
C.通宵买卖的城市夜市
D.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市场
12.
“宋初定天下,四川人因铁钱太重,行用不便,由富民发行一种纸币,叫做‘交子’。……仁宗时改官家发行,禁民间私造。……当时除闽、浙、湖、广外全国通行。然滥发滥造,纸币就不能维持它的票面价格。”下列关于纸币发行说法错误的是
A.发行主体从民间到官府
B.发行地区从四川到多地
C.发行状态从良好到混乱
D.纸币已经取代了金属货币
13.
某名胜有一幅对联:“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这幅对联最合适的位置是
A.大禹陵
B.都江堰
C.古运河
D.苏轼祠
14.
假如你到博物馆去欣赏后,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你认为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丝织品和瓷器
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呢绒和棉布
15.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6.
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
A.重农抑商B.自由主义C.重商主义D.农商并重
17.
设想你是位19世纪70年代投资企业的人,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最好投资于
A.重工业
B.军事工业
C.农业
D.轻工业
18.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材料显示
A.原材料价格受一战影响大涨
B.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机遇
C.重工业得到逐步发展
D.技术与管理关系到民族工业的兴衰
19.
“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机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退,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这位官员主张洋务运动应
A.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B.大力发展民办企业
C.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D.实现全面超越西方
20.
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材料反映了
A.洋布以其质优淘汰了土布
B.资本输出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手段
C.洋布的输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
D.中国人崇洋媚外
21.
(题文)小说《春蚕》中描写道:“老通宝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以后,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小火轮成为通用的交通工具
C.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D.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22.
下表是1927、1936年全国华商纱厂相关统计数据,导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项目
1927年
1936年
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
209.90万枚
274.60万枚
华商纱厂布机数
1.35万台
2.55万台
 
A.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B. 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输入中国市场
23.
张謇“状元下海”投身实业后。一些官员如上海的李平书、江苏的许鼎霖、浙江的沈云沛等也纷纷由官至商。此现象反映了
A.官员对清朝的腐败统治不满
B.官僚资本正在形成
C.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限制
D.商人地位高过官员
24.
下表是某一阶段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情况,分析该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年代
商办
官办或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72-1894年
53
4697
19
16196
103
28000
1895-1913年
463
90801
86
28469
136
103153
 
A.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力量相对弱小
B.甲午战争后外商企业严重阻碍民族资本发展
C.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民族资本发展较快
D.一战前官办资本在近代工业中的比重逐渐降低
25.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人民公社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这一决议
A.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26.
下图为《唐僧东方取经》漫画。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C.片面发展农业生产D.脱离了生产力水平
27.
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对外贸易的发展
B.“大跃进”的推动
C.实施“一五”计划
D.纠正“左”倾错误
28.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将改变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D.农民将失去土地承包权
29.
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A.计划经济时代
B.市场经济时代
C.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D.大跃进时代
30.
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文革”时期全面整顿
C.南方谈话
D.中共十五大
31.
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当时都要凭票供应,为了分到一张票,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才能轮到一个。这反映了当时的上海
A.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
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
D.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3.选择题(共3题)

32.

在电梯加速上升的过程中,站在电梯里的人(   )

3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一边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虽然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这就是丝路的前身。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古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丝绸、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质层面的物品,还是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层面的结晶,都是通过这条东西交往的道路双方交流的。

    在丝绸之路汇聚的多种宗教文化既相互碰撞,又和平共处,和谐共存。汉唐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思想观念以佛教的影响力最为巨大。中华王朝不论迎佛也好,辟佛也罢,都展现了佛教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新塑造。西域的于阗王国是丝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商人驻足之处,也是西行东来的僧侣歇脚所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佛寺,宝殿主尊是佛像,佛像两边上方都是千佛,而下方则往往描绘地方神祇,其外部特征有似祆教神祇。由此可以看出,丝路上的诸神之间并没有战争,而是安然地保佑着各自的信徒。

    按照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不同文化由于自我认知身份的差异而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但历史经验表明,在冲突之外,文明之间还有着更为广泛的交流和竞争。公元751年,唐王朝与大食爆发战争,史称“怛罗斯之役”。这件小小的战事插曲迅速被和平交流取代,唐朝大量被俘工匠随大食军队西归,直接导致了以中国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西传。随后,中亚撒马尔罕形成了一个造纸中心,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将造纸术从西亚传入欧洲,埃及人的纸草和羊皮纸开始退出舞台。可以说,怛罗斯之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极具象征性。抛开军事上的胜败不论,中国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在怛罗斯之外的广阔空间里竞争并共生,对双方文化的发展都极具积极意义。文化多元、文明交往、和谐共存,这正是丝绸之路留给我们今天最可宝贵的财富。

(节选自《丝绸之路与中西文明交流》,有删改)

3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一边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虽然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这就是丝路的前身。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古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丝绸、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质层面的物品,还是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层面的结晶,都是通过这条东西交往的道路双方交流的。

    在丝绸之路汇聚的多种宗教文化既相互碰撞,又和平共处,和谐共存。汉唐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思想观念以佛教的影响力最为巨大。中华王朝不论迎佛也好,辟佛也罢,都展现了佛教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新塑造。西域的于阗王国是丝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商人驻足之处,也是西行东来的僧侣歇脚所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佛寺,宝殿主尊是佛像,佛像两边上方都是千佛,而下方则往往描绘地方神祇,其外部特征有似祆教神祇。由此可以看出,丝路上的诸神之间并没有战争,而是安然地保佑着各自的信徒。

    按照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不同文化由于自我认知身份的差异而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但历史经验表明,在冲突之外,文明之间还有着更为广泛的交流和竞争。公元751年,唐王朝与大食爆发战争,史称“怛罗斯之役”。这件小小的战事插曲迅速被和平交流取代,唐朝大量被俘工匠随大食军队西归,直接导致了以中国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西传。随后,中亚撒马尔罕形成了一个造纸中心,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将造纸术从西亚传入欧洲,埃及人的纸草和羊皮纸开始退出舞台。可以说,怛罗斯之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极具象征性。抛开军事上的胜败不论,中国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在怛罗斯之外的广阔空间里竞争并共生,对双方文化的发展都极具积极意义。文化多元、文明交往、和谐共存,这正是丝绸之路留给我们今天最可宝贵的财富。

(节选自《丝绸之路与中西文明交流》,有删改)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9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