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二轮小通史复习专题训练必修一人教版:训练1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09421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1/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制度构建反映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0世纪,令人眼花燎乱、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社会革命层出不穷,但是真正够得上“新世纪”标志的,无疑只能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所说的“震撼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
——摘自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十月革命为例,回答新中国成立有哪些“震撼世界”的重要影响。
材料二  1953~1954年北京市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表(总人数170人)
类别
政府
党派
团体
驻区机关
工人
文教卫生
私营工商业
少数民族
宗教
街道居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比例
5.11%
3.41%
2.29%
4.55%
30.11%
13.64%
7.39%
7.39%
2.27%
23.86%
 
——北京市档案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3~1954年我国人大代表选举的特点。
材料三  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选举法》。1979年《选举法》与1953年选举法相比较……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由未改变成分的地主、剥夺政治权利的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缩小为依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将直接选举从人民公社、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扩大到县和自治县一级。……将只有不属于党派、团体的选民或代表才能联合或单独提出代表候选人名单的规定,改为任何选民或代表只要一人提出,三人以上附议即可提名推荐候选人。
——摘编自宋学成《人大代表选举制度论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新《选举法》颁布的背景。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党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竞的话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共产党制宪历程。

2.单选题(共18题)

3.
1954年12月19日,***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同年12月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这表明
A.政协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
C.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
D.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
4.
1948年5月,中国民主同盟临时总部响应中国共产党“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认为政治协商和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是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团体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也是民盟“一贯的奋斗方针”,并明确提出新政协应由“中央来召集”。这说明
A.民盟由参政党转变为执政党
B.新中国成立的民意基础扩大
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确立
5.
从政治实践来看,新中国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如果有先后,那么是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后。从选举实践来看,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这说明在中国
A.协商民主的地位高于选举民主B.协商民主是民主的主要形式
C.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辅相成D.政协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
6.
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访问台湾。这些做法
A.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
B.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C.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D.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7.
某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首次提出政协应“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上述提法出现的直接历史背景是
A.“一五计划”的推行
B.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中共“八大”闭幕
8.
邓小平曾说:“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该言论主要强调
A.香港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一国两制”理论遭到了质疑
C.“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D.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同于大陆
9.
某班研究小组在其研究报告中采用了以下三幅图片,据此推测,他们的研究课题可能是
A.经济体制改革成就辉煌
B.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
C.群众斗争助推中国飞跃
D.个人崇拜之风屡禁不绝
10.
1978﹣1992年中国迎来立法高峰,在这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了1982年宪法等重要法律达230部之多,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 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协商制度
C. 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1.
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建立我们国家的法制。”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   )
A.民主法制建设尚不健全B.违法犯罪的现象在增多
C.经济建设任务提前完成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12.
1980年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为此
A.全国各地开始实行普选人大代表制度
B.中共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
C.人民政协完成参政议政的职能转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13.
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材料反映了党和政府
A.对民主法制认识的理性回归
B.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C.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D.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14.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1950—2005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时期的出现主要缘于
A.美国放弃了称霸全球战略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D.中美建交,中国对外开放
15.
1955年万隆会议与会国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以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与会国的这一立场推动了
A.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B.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16.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关系方面主要有四次建交高峰(如下图所示)。其中第四次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建交的对象主要集中于
A.非洲和欧洲
B.亚洲和北美洲
C.亚洲和欧洲
D.非洲和亚洲
17.
下图灰色区域是某一国际组织的主要成员国,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该组织新型区域合作模式特征的是
A.结伴不结盟
B.大小国家共同倡导
C.安全先行
D.互利协作
18.
下面漫画艺术地呈现了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外交场景,其所聚焦的主题当是
A.弱国没有外交
B.初登外交舞台
C.外交舞台拓展
D.全方位的外交
19.
有人评价周恩来的某项外交成就时说:“周恩来的努力明显地展现出新中国从朝鲜战争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当他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而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时,既反对和防止敌对的大国在接近中国的国家和地区部署军事力量,也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材料中的“外交成就”是指
A.朝鲜战争结束,通过谈判签订停战协定
B.日内瓦会议的成功有利于中国经济建设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
D.1955年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0.
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在会上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方针的提出
A.深化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修正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C.缓和了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D.打破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