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营山中学2019年春高一历史期末测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939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19世纪中期,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二、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罗斯福竞选总统的首次演讲

材料三、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

——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

(1)结合材料一,指出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概括推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途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的“计划”。这些“计划”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三大国际组织”的中文名称各是什么?简析这些国际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B.已发展为一个商业城市
C.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2.单选题(共26题)

3.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①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
②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
③区域集团化程度加快
④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
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原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
A.清末“新政”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5.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
A.发明缂丝技术
B.开始养蚕缫丝
C.改变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D.推动棉纺织业发展
6.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C.地方自治的市镇
D.沿街开铺的晓市
7.
《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
A.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B.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C.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
D.秦国统一六国已是民心所向
8.
自商鞅变法以后,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奉行。这种政策的表现有
①宣扬“农为天下本务”
②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③着重发展对外贸易
④对商业加征重税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9.
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浓淡协调、艳丽柔和、色彩丰富的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
A.汉武帝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10.
经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而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市的发展已突破政府管辖
B.商业繁荣与城市相联系
C.当时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
D.长安城以经济职能为主
11.
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A.商帮主要从事长途贩运
B.政府放弃盐铁官营政策
C.农本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D.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12.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开始被取代是在
A.商代
B.西周
C.春秋战国
D.西汉
13.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刀耕火种
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
14.
西周时期,通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并”字,因此称做“井田”。对井田制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直接导致图地兼并问题的产生
B.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
C.土地可以自由转让或买卖
D.维护农民的利益
15.
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小农经济
B.商品经济
C.消费习惯
D.畜牧业发达
16.
国家发改委、国家物价局等多次发布条文,要求商品销售要实行明码标价。这一行为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汉朝
D.明清时期
17.
海禁,系封建王朝禁止本国私人商船出海贸易并严格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的政策。“禁海”、“迁海”、“南洋贸易限令”、“一口通商”等政策对清代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②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③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④破坏了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
有学者统计,中国1685年人口约为l亿,1767年约为2亿,1790年约为3亿,此间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来自新的作物从新大陆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新作物”最有可能是
A.玉米和马铃薯
B.小麦和水稻
C.马铃薯和小麦
D.水稻和玉米
19.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专题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是: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乙:《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丙:《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进入“电气时代”》丁:《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凭科技优势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其中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0.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A.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B.世界各民族开始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C.人类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
D.欧洲经济发展逐渐超过亚洲成为世界的中心
21.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这个词就常常用来描述从18世纪初至19世纪下半叶这段时期的发展。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但同时期的物质进步和社会动荡相结合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深刻变化。这些深刻变化包括
①西方国家阶级分化加剧
②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③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④“福利国家”日渐完备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这一现象反映出
A.政府管理不善导致利权流失
B.列强利用特权压制民族工业
C.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利益
D.民族企业合法权益缺乏保障
23.
19世纪40—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关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族工业首先在内地产生
C.重工业发展迅速
D.传统手工业趋于稳固
24.
1928年6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B.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
C.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D.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25.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26.
1958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企业职工人数从上年度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在这新增加的2000万名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1104万人,占总数的53%。出现上述城乡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中共八大路线政策的鼓舞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推进
27.
某一时期的国民经济成分有公有制经济、私有经济、三资企业(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这一时期最有可能处于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跨越。到21世纪初,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这一跨越的关键性决策出自于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3.选择题(共1题)

29.

读各大洲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下列各题。

A B C 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