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2018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抽测试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938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6

1.综合题(共3题)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八年级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吧!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图1农民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图2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第二阶段:由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了生产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1958年8月初,……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分配方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由公社统一发放,生产好坏分配也一样。
(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民的创举)
材料五: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在村西一间茅屋里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包干到户的第一年,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粒粮食的小岗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千克,油料2万多千克。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的一次社会变革,这次变革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对农业政策进行的怎样的调整?
(2)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了哪两大运动?这两大运动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五,指出“农村改革的希望”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4)通过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2.
1966-1976年是疯狂的十年,混乱的十年,让人痛心疾首的十年,让人不堪回首的十年这是“左”倾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十年。八年级同学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开展探究活动。
(“文化大革命”之灾难篇)
材料一:“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直接经济损失500亿元之多,职工平均工资下降49%,农民平均收入没有增加,许多农民甚至连温饱都难以保证。“文化大革命”中因大量冤假错案受到诬陷、迫害和株连的达到一亿人以上。“文化大革命”中非正常死亡人数在二百万以上。
(“文化大革命”之斗争篇)
材料二:叶剑英首先拍案而起,说:“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徐向前激愤地拍着桌子说:“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支柱。你们这样把军队乱下去,还要不要这个支柱!”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表(部分)
年份
1972—1973
1974—1975
比上年增加
9.2%
11.9%
 
(“文化大革命”之教训篇)
材料四:那件事(指“文化大革命”)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结底也是妤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毛主席经常将坏事转化成好事。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成了好事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说“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带来怎样的灾难。
(2)材料二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怎样的精神?材料三中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增加与什么有关?
(3)材料四中的“坏事”“好事”分别指什么?我们应该从“文化大革命”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30年前的今天,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30年来,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1978年
2007年
实际增长
世界名次
备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45
24.95万
年均9.8%
4
同期世界3倍
城乡居民收入
城镇人均(元)
343
13786
6.5倍
 
 
农民人均(元)
134
4140
6.3倍
 
 
 
请回答
(1)材料二中邓小平充分肯定了对外开放中的哪一做法?
(2)结合材料三指出中共哪一次会议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根据材料三概括30年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至少)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用一句话评价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

2.选择题(共26题)

4.
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以下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A.捐弃前嫌共对敌,陪都谈判展大义
B.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5.
它“展示了一副宏伟的建设蓝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里的“它”是指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6.
“今天这个日子不寻常,对我们藏族人来说更不寻常。”59岁的边巴老人从柜子里拿出只有节日才穿的崭新藏装和长筒马靴,满怀欢喜地前往布达拉宫广场。边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件大事,对于国家而而言,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族老百姓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这件大事是
A.青藏铁路通车
B.设置驻藏大臣
C.青藏公路通车
D.西藏和平解放
7.
时下人们爱用“最美”这一词赞美在危难关头舍己人支的英雄人物,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人物是
①黄继光
②董存瑞
③邱少云
④杨靖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抗美援朝是(  )
A.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B.挑战美国权威的不明智之举
C.以抗美之名侵略朝鲜D.以抗美之名称霸世界
9.
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
类别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5
26.5
12.5
 
A.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C.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D.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10.
1949年10月,王平应邀到北京参加活动,当他听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不禁泪流满面。王平参加的这次活动应该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西藏和平解放
C.开国大典
D.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11.
1970年10月,彭德怀对20年前***作出的某个决策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这个决心不容易下定,这不仅要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对于复杂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断力。历史进程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确。”这个“决策”是
A. 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B. 国共合作,共御日寇
C.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D.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2.
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苦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与此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三大改造
D.第一个五年计划
13.
作家莫言在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蛙》中写道:“舞台上插着几十杆红旗,挂着红布白字横幅……喇叭正播放着“语录歌”: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造反有理一一造反有理——”这段描写表现的是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场景
A.五四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抗美援朝时
14.
20世纪20年代,***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5.
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中,私营企业在1956年集体消亡,这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原因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B.全国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D.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16.
一个职业、一种工作、一项事业、一门手艺,要有发自内心、始终如一的热爱,要有经久不衰、脚踏实地的干劲,要有淡泊名利、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工匠精神”。下列人物中发扬工匠精神,成为石油工人楷模的是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袁隆平
17.
195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达3530斤。这篇浮夸报道的出现反映了“左”倾错误的泛滥,“左”倾错误出现的的原因是(    )
①中共八大的指引 
②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8.
1956年,一位中国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在清朗的日子闪射着辉煌的阳光!”该诗句表达了
A. 建国后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
B.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欣喜
C. “大跃进”运动开始初期的信心
D. “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的狂热
19.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下面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C.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D.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20.辨一辨,组成词语。

杖{#blank#}1{#/blank#}      渭{#blank#}2{#/blank#}      咕{#blank#}3{#/blank#}      憾{#blank#}4{#/blank#}

仗{#blank#}5{#/blank#}      谓{#blank#}6{#/blank#}      估{#blank#}7{#/blank#}      撼{#blank#}8{#/blank#}

21.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下列事件发生在1978年的有(  )
①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③“文化大革命”结束
④粉碎“四人帮”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
22.
《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一版收录了“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等词语,至1996年第3版增加收录“市场经济、国有经济、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现代汉语词典》将“市场经济”收录其中源于
A.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中共十三大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3.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地区是(  )
A.环渤海地区B.闽南三角地区C.上海浦东D.海南岛经济地区
24.
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标的年代标尺反映的主题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过程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转变过程
D.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25.
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请问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B.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C.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共“十五大”——开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6.
“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所有制崇拜”的樊篱。使中国人民冲破“个人崇拜”樊篱的历史事件是(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D.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27.
深圳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这座城市能快速崛起和我国的哪项政策有密切关系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改革开放
D.“一国两制
28.
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其作用包括
①有利于祖国统一
②有利于民族平等
③有利于民族团结
④有利于地区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9.
一些国外学者认为,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模式的发展创新,是独特的“中国经验”。这里的“中国经验”指的是
A.政教合一的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特别行政区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