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2题)
1.
1983年6月,撒切尔夫人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角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谈判,使谈判形成2:1的态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
A.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 |
B.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 |
C.香港不是一个政治独立实体 |
D.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 |
2.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
A.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
B.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 |
C.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 |
D.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 |
3.
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建立我们国家的法制。”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 )
A.民主法制建设尚不健全 | B.违法犯罪的现象在增多 |
C.经济建设任务提前完成 |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4.
1980年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为此
A.全国各地开始实行普选人大代表制度 |
B.中共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 |
C.人民政协完成参政议政的职能转换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
5.
下图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子和穿的夹克。这反映了当时


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
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
C.两岸当局接受“一国两制”构想 |
D.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
6.
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法》,决定开展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
B.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 |
C.为三大改造做准备 |
D.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依据 |
7.
2005年12月24日,大陆原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逝世。中国国民党领导人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1993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领导人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汪辜会谈”促使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
B.“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
C.“九二会谈”使海峡两岸对“一国两制”形成广泛认同 |
D.“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通邮、通商、通航的实现 |
8.
1971年6月,尼克松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的看法。为了适应新的世界形势,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关于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不能自拔 |
B.美国国内的各种危机在逐渐加深 |
C.中国成为多极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
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 |
9.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这一“原则”后来发展成为
A.“求同存异”的方针 |
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
10.
20世纪60年代末,美军在越南的数量逐渐减少,苏联加紧在亚洲部署常规部队和核力量,美国公开宣布不参与苏联强压中国的图谋。上述现象导致
A.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 B.美苏激烈争夺亚洲 |
C.国际格局重大变化 | D.中美关系逐步改善 |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承包责任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前两次调整把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
B.前两次调整把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 |
C.后两次调整土地所有制未发生改变 |
D.四次调整都不同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