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庆市部分区县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09244

试卷类型:三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际秩序变迁的问题,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有学者认为,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国际关系中的“新来者”挑战“现有领导者”从而导致“权力从一群国家向另一群国家转移”。也有学者认为,一系列现代性的变革——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技术的变革,导致现代化工业国家组成了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中心地区,而那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构成了一个规模巨大、处于服从地位的外围地区。旧式国际关系实际上是强权政治、均势政治实践或者思维的产物,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当一视同仁,平等相处,应当以多赢、共赢新理念,替代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
——摘编自《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和未来》等
评论材料中关于国际秩序变迁的观点。(说明: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初沿用秦“半两”钱,货币面文为“半两”(12铢),但实际重量往往只有8铢、4铢,甚至更轻。贵族、豪商大量盗铸货币,以牟取暴利。汉武帝初年,曾经改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以五铢钱代替三铢钱,恢复秦始皇时代货币“重如其文”的制度,但是盗铸之风并不稍减,据说吏民因为犯盗铸货币之罪而被处死的,达数十万人。汉武帝除了以严酷的刑法禁止私铸货币之外,并下令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水衡都尉属下的钟官、辩铜、伎巧(一说是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当时名为“三官钱”。汉武帝命令各郡国一律销毁以前所铸的钱,所得的铜料进输三官,因为禁令十分严格,新币铸造质量又相当高,盗铸无利可图,于是币制得到较长期的稳定。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货币制度混乱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实现货币官铸的主要影响。
3.
   材料: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一战后战争观的变化进行简要评价。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学熙(1866—1947年),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在北洋官方的支持下,1903年周学熙赴日本考察实业回国后创办北洋工艺总局。总局下设考工厂、工艺学堂等实体,又创设劝业铁工厂和国货售品所等官营工商企业,初步奠定了北洋官营实业体系。庚子战乱后,开平煤矿被英国商人霸占,周学熙向袁世凯提出“以滦制开”的策略获得支持。1907年成立滦州煤矿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后在京津市场的销量不断上升。同时,周学熙与英方就两矿合并事宜多次谈判交涉,英商一度同意以“赎款”270万英镑为条件将开平交还中方。但最终在1911年11月,开平、滦州达成的《合办条件协议十款》中规定,股权平分,利润由开平得六成,滦州得四成,管理权由英方把持。周学熙感慨:“成立滦州,实为收开,然成合局,终违吾愿。”

——摘编自朱英著《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周学熙能“初步奠定了北洋官营实业体系”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周学熙感慨的“成立滦州,实为收开,然成合局,终违吾愿”的看法。

2.单选题(共8题)

5.
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一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这些措施
A.提升了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6.
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
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
B.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
C.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7.
如图是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整理的“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动
C.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
D.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8.
17世纪欧洲思想家高举“回到希腊去”的大旗,18世纪末思想家们又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提倡人道主义。这两次文化“回归”的出现都主要是因为
A.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B.工业化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C.思想家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D.科技发展拓宽了民众的视野
9.
1896年梁启超所著《波兰灭亡记》刊行,1898年6月康有为进呈光绪帝《波兰分灭记》,他们都指出波兰非但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更是由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以及守旧权贵“诋诽攻击”新政新法。其意在
A.揭露列强瓜分图谋
B.打击顽固守旧势力
C.激发改革图强意识
D.培养国人世界视野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11.
20世纪50年代,美国创立德福德出版公司,向访问西方的苏联人递交、或者委托西方人将图书带进苏联。直到苏联解体,该公司共向苏联和东欧散发了1000多万册图书和期刊。这反映了
A.美苏文化交流频繁
B.社会主义国家善于学习西方
C.美国科技较为发达
D.美苏意识形态斗争十分激烈
12.
有学者认为:“片面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必然会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当代化或当成当代的历史。以这种历史观指导历史写作,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历史的伪造者,尽管自认为是合理地构建过去。”由此可见,该学者强调
A.回到特定时代去认识历史
B.历史研究材料的选择性
C.努力发掘历史的现实意义
D.历史叙述逻辑的严密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