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达标检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09187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4

1.单选题(共8题)

1.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以及中国和苏联牢不可破的友谊,但却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A.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即将结束
B.政协是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已基本形成
D.政协组织的职能已被人大完全取代
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
B.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C.表明政协制度正式确立
D.确立了政权组织原则
3.
如果说1954年宪法开启了一个新制度,那么这个制度的契机和雏形早已在《共同纲领》中孕育了。这说明1954年宪法
A.缺乏变革的创断性
B.具有历史的延承性
C.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D.推动了社会制度转型
4.
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材料反映了党和政府
A.对民主法制认识的理性回归
B.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C.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D.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5.
下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参加选举去》。此宣传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是
A.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落实
B.男女政治平等有了宪法保障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形成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6.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A.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C.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D.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7.
学者胡鞍钢将当代中国的核心决策机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称为“集体总统制”,而山东大学学者甄鹏撰文指出这一机构可称为“集体宰相”制。据此判断,这两种观点都认为中国在政治建设的新时期
A. 实行了“集体元首”制度
B. 重视解决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
C. 重视借用传统政治制度
D. 强调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地位
8.
下图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子和穿的夹克。这反映了当时
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C.两岸当局接受“一国两制”构想
D.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