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开始于美国的大危机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经济危机,上任伊始的罗斯福先后向国会提出数十个法案,引起了最高法院的强烈不满,频频以“违宪”要求罗斯福撤回提案。但奇特的是,拥有立法权的国会并未弹劾总统,而是巧妙地成立特别委员会,在配合法案实施的同时率制总统权力……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成立各类委员会50多个,有效发挥了“国会决策中枢”的功能,为美国渡过难关做出了重要贡献。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出现以上现象是因为实行了什么发展模式?并简析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哪些条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 面对经济危机,上任伊始的罗斯福先后向国会提出数十个法案,引起了最高法院的强烈不满,频频以“违宪”要求罗斯福撤回提案。但奇特的是,拥有立法权的国会并未弹劾总统,而是巧妙地成立特别委员会,在配合法案实施的同时率制总统权力……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成立各类委员会50多个,有效发挥了“国会决策中枢”的功能,为美国渡过难关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魏汝明《浅析美国国会委员会制度》
材料二 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了70个有关外国的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其中24个协议在冶金和金属加工工业,5个合同是与美国和德国的商号签订的。如苏联同福特公司签订的关于为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的咨询和供应设务的合同;美国勃兰德塔商行(帮助改造莫斯科汽车厂)和马基商行(设计和建造马格尼托格尔冶金联合企业)等都在苏联投资设厂。——摘编自曹广金《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美苏关系的影响》
材料三 早在1931年9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就主张:“中国求自卫应统制经济。”……在统制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国民政府于1935年制定了《三年国防计划》,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統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摘编自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的研究》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出现以上现象是因为实行了什么发展模式?并简析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哪些条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2.
由古到今,我国农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总结松太地区经济结构发生了的变化?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给农村带来“深远变化”的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材料二 松太(松江、太仓地区)利在棉花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纷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包世臣《安吴四种·齐民四术》
材料三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远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地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总结松太地区经济结构发生了的变化?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给农村带来“深远变化”的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9题)
3.
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说明当时中国
A.民族危机逐渐减轻 |
B.已经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
C.政治变革备受瞩目 |
D.各阶层普遍赞成民主共和 |
4.
“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30年后”的标志性事件是
A.开发开放了上海浦东地区 |
B.加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
C.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 |
D.主导成立亚洲投资银行 |
5.
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通过建立经济合作组织来确保成员国顺利接受美国援助、发挥成员国的经济力量、减弱关税及贸易壁垒。这种接受援助的方式利于
A.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展开 |
B.使美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霸主 |
C.推动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
D.确保援助范围扩展至整个欧洲 |
6.
列宁认识到:“在经济战线上……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要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导致了这次“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农业集体化运动 |
C.新经济政策 |
D.大规模国内战争 |
7.
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A.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 |
B.使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
C.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
D.反映出苏联以重工业为改革重点 |
8.
相关统计资料表明,2014年人均国民收入3975美元以下,为中等偏下及低收入国家。排名第十的美国人均国民收入为43017美元,是中低收入国家的10-40倍以上。这反映了全球化中的
A.东西问题 |
B.南北问题 |
C.环境问题 |
D.主权问题 |
9.
“政府不是我们的问题解决者,政府本身就是问题。”这是美国总统里根在1981年就职典礼说的一句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背景是自由放任引发了滞涨局面 |
B.体现小政府大市场施政理念 |
C.应扩大政府权力以应对苏联挑战 |
D.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 |
10.
辛亥革命之前,“太太”一直用于称呼官员的妻子;而民国时期,“太太”成为上流社会和平民百姓共同青睐的称呼。这种变化体现了
A.等级意识消失 |
B.科学知识普及 |
C.平等观念传播 |
D.妇女地位提高 |
11.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一直是比较稳定的。但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上述现象
A.致使金银大量流入欧洲 |
B.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C.导致荷兰进行殖民扩张 |
D.加快欧洲社会性质的转变 |
12.
下图所示的活动开始于16世纪初,18世纪达到高峰,19世纪末基本结束。该现象


A.加速了美洲走私贸易的盛行 |
B.促使非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
C.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
D.推动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
13.
18世纪的英国,不管是上流社会还是中下层大众,服饰的颜色、款式和样式都发生了变化,服饰质地从皮革、厚重羊毛织品向亚麻、棉麻混合物、纯棉织品发展。这种变化
A.激化英国社会阶级矛盾 |
B.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
C.促使社会攀比之风盛行 |
D.推动英国毛纺织业发展 |
14.
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它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这说明亚当·斯密主张
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B.市场应自由竞争 |
C.自由促进阶级竟争 |
D.区域之间的合作 |
15.
1904年美国共有318个工业托拉斯,拥有全部加工工业资本额的40%,各重要工业部门一般都已被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大托拉斯所垄断。这一现象表明
A.托拉斯推动了欧美经济发展 |
B.市场统一利于垄断组织的出现 |
C.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被取代 |
D.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形式变化 |
16.
贝尔在实验时偶然发现,簧片在带铁芯线圈附近的振动可以导致圈内电流的强弱变化,反过来,同样的电流变化可以导致磁铁线圈附近簧片的振动。根据这一物理原理,他发明了通过电流传播人的声音和语言的重要通讯工具。由此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A.注重技术发明与创造 |
B.科技创新不需生产经验 |
C.科学推动了技术进步 |
D.电话的发明具有偶然性 |
17.
面对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民族主义高涨,严重影响了国际关系。“经济民族主义”主要体现在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B.“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
C.各国实行关税壁垒政策 |
D.积极备战,争夺新的殖民地 |
20.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并规定,“日出为市,日落闭市。”南宋都城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夜市繁荣。由此可知,南宋时期
A.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
C.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
D.南方的工商业市镇兴盛 |
21.
《考工记》中,有关于不同青铜器使用不同金(即铜)锡配方的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反映先秦时期手工业
A.标准化生产的趋势 |
B.工艺分工日益精细 |
C.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
D.生产规模化的特点 |
22.
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这说明外贸
A.同化了东亚文明 |
B.便于亚洲迈向近代文明 |
C.密切了两地交流 |
D.促进了东南亚文明进步 |
23.
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有识之士发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材料主要说明“海禁”政策
A.有一定的合理性 |
B.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 |
C.妨碍了外贸发展 |
D.激化了民间经济纠纷 |
24.
下表是近代某时期,我国茶叶出口情况统计(单位:万吨)
据此可知近代中国,茶叶
时间 | 总销售量 | 出口量 | 内销量 |
1840年 | 5.0 | 1.9 | 3.1 |
1860年 | 13.1 | 5.51 | 7.59 |
1886年 | 25 | 13.41 | 11.59 |
据此可知近代中国,茶叶
A.成为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
B.扭转了中国的入超局面 |
C.在国际上处于优势地位 |
D.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增强 |
26.
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抗战
A.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
B.利于国民政府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
C.使中西部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 |
D.客观上加快了西南工业化的步伐 |
27.
阅读下表,为解决表格所示的问题,新中国
1950—1953年粮食需求量和产量统计表(以1950年为基数100)
1950—1953年粮食需求量和产量统计表(以1950年为基数100)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1953年 |
粮食需求量 | 100 | 147 | 228 | 350 |
粮食产量 | 100 | 117 | 128 | 154 |
A.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
B.鼓励实施公私合营 |
C.全面推行土地改革 |
D.快速完成经济恢复 |
28.
1961年我国生猪收购量降到历史最低870万头,1963年是4015万头,1965年达7859万头。这种增长是由于
A.农业跃进成果卓著 |
B.政策调整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
C.人民公社优势显露 |
D.国家经济结构有了根本改变 |
29.
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较为普遍。《荀子·富国篇》说:“掩地表亩,刺草植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韩非子说农夫耕作时“必且粪灌”。由此可知,当时
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
B.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
C.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
D.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
30.
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到明朝中期,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已不可遏制。这主要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快速发展 |
B.商业发展推动白银普遍使用 |
C.中央的控制力遭到削弱 |
D.白银等矿产被大量开采出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