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初期,在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美国不遗余力地援助西欧和日本,实行援助与管制相挂钩的政策。60年代后期,美国调整了对盟国的政策,提出“与其援助,不如贸易”的方针:即美国对盟国的贸易政策转向公平贸易,不再推行美国单方面的优惠政策。
——摘编自刘方敏、张民军:《解读经济“铁幕”》
材料二巴统中国委员会(1952年成立)的宗旨是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政策。禁运货单有4类。其中,I类货单为绝对禁运者,如武器和原子能物质;IV类货单中国禁单,即对中国贸易的特别禁单,该禁单所包括的项目比苏联和东欧国家所适用的国际禁单项目多500余种。
1953年美国的NSC152号文件承认,从长远来看,“多年‘国家安全管制’并不能严重损害苏联集团经济的发展,反而使美国每年经济损失120多亿美元。”而美国遏制中国的代价是“美国政府不仅每年要付出4000~7500万美元的经济代价,美中对抗持续下去的结果更使美国为此付出了难以估量的政治代价”。
——于群:《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52号文件的形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国对盟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统禁运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一战后初期,在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美国不遗余力地援助西欧和日本,实行援助与管制相挂钩的政策。60年代后期,美国调整了对盟国的政策,提出“与其援助,不如贸易”的方针:即美国对盟国的贸易政策转向公平贸易,不再推行美国单方面的优惠政策。
——摘编自刘方敏、张民军:《解读经济“铁幕”》
材料二巴统中国委员会(1952年成立)的宗旨是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政策。禁运货单有4类。其中,I类货单为绝对禁运者,如武器和原子能物质;IV类货单中国禁单,即对中国贸易的特别禁单,该禁单所包括的项目比苏联和东欧国家所适用的国际禁单项目多500余种。
1953年美国的NSC152号文件承认,从长远来看,“多年‘国家安全管制’并不能严重损害苏联集团经济的发展,反而使美国每年经济损失120多亿美元。”而美国遏制中国的代价是“美国政府不仅每年要付出4000~7500万美元的经济代价,美中对抗持续下去的结果更使美国为此付出了难以估量的政治代价”。
——于群:《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52号文件的形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国对盟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统禁运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7年,康熙以防范西方各国可能对中国侵略为由,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来华,禁止中国商人前往贸易。1757年,清朝政府决定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个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随后,又设立了公行,兼有外交和商务两重任务的半官方机构。此外,清政府还在广州设立商馆,制定对外商的防范措施,并对国内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严加限制,如严禁粮食、五金、硝磺等出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这一切,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外贸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1717年,康熙以防范西方各国可能对中国侵略为由,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来华,禁止中国商人前往贸易。1757年,清朝政府决定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个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随后,又设立了公行,兼有外交和商务两重任务的半官方机构。此外,清政府还在广州设立商馆,制定对外商的防范措施,并对国内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严加限制,如严禁粮食、五金、硝磺等出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这一切,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外贸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吴起变法的要点,是“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就是要剥夺一些旧贵族的“有余”,来补充军政开支的“不足”。他认为,楚国的“贫国弱兵”,是由于“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这些大臣、封君“上逼主而下虐民”,因此他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秩,精简“无能”、“无用”的官,裁汰“不急之官”,节省这些开支用来供养“选练之士”。这个措施革除了一些世袭封君的特权,精简了国家机构,增强了军事力量。
吴起“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的另一个措施,是把旧贵族迁移到荒凉地区去。他根据楚国地广人稀的特点,认为多余的土地,不足的是人民,而过去楚国旧贵族把人民集中到地少人多的地区来,这是“以所不足,益所有余”,应该加以纠正。因而他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这是迫使旧贵族带同所属人员去充实广大的荒凉地区,这样就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并有利于开发荒凉地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吴起变法中“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的影响。
吴起变法的要点,是“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就是要剥夺一些旧贵族的“有余”,来补充军政开支的“不足”。他认为,楚国的“贫国弱兵”,是由于“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这些大臣、封君“上逼主而下虐民”,因此他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秩,精简“无能”、“无用”的官,裁汰“不急之官”,节省这些开支用来供养“选练之士”。这个措施革除了一些世袭封君的特权,精简了国家机构,增强了军事力量。
吴起“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的另一个措施,是把旧贵族迁移到荒凉地区去。他根据楚国地广人稀的特点,认为多余的土地,不足的是人民,而过去楚国旧贵族把人民集中到地少人多的地区来,这是“以所不足,益所有余”,应该加以纠正。因而他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这是迫使旧贵族带同所属人员去充实广大的荒凉地区,这样就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并有利于开发荒凉地区。
——摘编自杨宽《战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起变法中“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吴起变法中“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35年,钱学森赴美国求学,离开祖国之前,他说:“现在中国政局混乱,豺狼当道,我到美国去学习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服务!”1949年,钱学森听闻中国解放,辞去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和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职务,积极为回国做准备。但美国当局以钱学森离去“不利于美国的最高利益”,将其软禁五年之久。1955年,在中国政府与美国多次谈判后,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终于回到祖国。自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他还积极投身建立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提出发展科技必须重视教育,培养熟悉科学技术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工、文、艺结合的现代人才。钱学森以自己的亲身实践给当代知识分子树立了榜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学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材料 1935年,钱学森赴美国求学,离开祖国之前,他说:“现在中国政局混乱,豺狼当道,我到美国去学习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服务!”1949年,钱学森听闻中国解放,辞去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和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职务,积极为回国做准备。但美国当局以钱学森离去“不利于美国的最高利益”,将其软禁五年之久。1955年,在中国政府与美国多次谈判后,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终于回到祖国。自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他还积极投身建立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提出发展科技必须重视教育,培养熟悉科学技术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工、文、艺结合的现代人才。钱学森以自己的亲身实践给当代知识分子树立了榜样。
——摘编自穆森《<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学森能够回国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学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2.单选题- (共17题)
5.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了中国
A.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
B.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
C.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 |
D.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
6.
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前提下,以“民间、单向、间接、渐进”的方式开放两岸关系;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和台湾当局实现了真正停战 |
B.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
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 |
D.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 |
7.
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自治县相继达到了国务院规定的设市标准。由此,当地少数民族的干部群众纷纷要求在宪法中增加“民族自治市”的条文。这一要求
A.成为中国新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
B.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 |
C.表明新中国民主政治已至臻完善 |
D.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
8.
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到:“(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此次会议
A.消除了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 |
B.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 |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
9.
1950年6月5日,美国国会通过《对外经济援助法案》,其中第四节“国际开发法案”规定:美国援助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办法是鼓励交换技术知识和技能,向这些国家输出资本”。该法案的意图是
A.为美国争夺国际市场和原料 |
B.帮助不发达国家发展工农业 |
C.为美国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而服务 |
D.加剧了美苏冷战对峙的态势 |
10.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各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
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
B.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 |
C.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
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 |
11.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 |
B.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 |
C.该田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 |
D.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
12.
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
13.
康熙九年(1670年),由于“年荒米贵”,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这反映了
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 |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
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 |
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 |
14.
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该体系的形成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B.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 |
C.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 |
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 |
15.
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
B.突破了政府管理 |
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
D.部门间联系减弱 |
16.
18世纪初,荷兰每年还有大约200艘船开往圣彼得堡,50年后则减少到原来的2/3,到1795年只剩下1艘,而同年英国有500艘商船开往圣彼得堡。此状况可折射出
A.俄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 |
B.荷兰造船业日益衰落 |
C.英荷对外贸易争夺激烈 |
D.欧洲商业霸权的转移 |
17.
下表为1750年-1913年人均工业化程度(英国1900年人均工业化程度=100)

由表可知,这一时期

由表可知,这一时期
A.工业化缩小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
B.亚非拉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基本停滞 |
C.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发展 |
D.英国是工业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
18.
16世纪初,佛罗伦萨的香料价格为每磅20个格罗特,葡萄牙香料则为17个格罗特。佛罗伦萨商人因此被迫亏本出售胡椒。这种现象说明
A.葡萄牙是香料的原产地 |
B.佛罗伦萨经济地位下降 |
C.欧洲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
D.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 |
19.
洋务运动初期,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19世纪80年代后,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工业
A.使沿海军事力量布局平衡 |
B.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制约 |
C.高度关注企业的生产成本 |
D.逐渐由官办向官督商办转变 |
20.
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1947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4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对该公司的经营评价正确的应该是
A.抑制了官僚资本日益膨胀的趋势 |
B.代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趋势 |
C.有利于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 |
D.对正常的市场竞争行为构成威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