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套备课课时练习: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09141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人处于今日的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五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导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一,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2分)
(4)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2分)
2.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近代日本窃取钓鱼诸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
材料二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就意味着日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
材料三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指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儿女的共同心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近代日本是如何窃取中国钓鱼岛的?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国际法依据有?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和维护国家安全,建立起哪些基本政治制度?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成就取得的原因有哪些
(4)当前,影响祖国完全统一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解决的主要阻力是什么?为此中国政府在法律层面做了怎样的准备?

2.单选题(共21题)

3.
2014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A.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4.
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据此分析,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国家统一样本
B.社会制度示范
C.文明交流枢纽
D.经济发展标本
5.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与现实设立了特区,与图中所示设立的两个特区最主要区别是 (   )
A.社会制度B.文化传承
C.经济模式D.生活方式
6.
从《告台湾同胞书》到邓小平的多次谈话,“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逐步形成。其基本内容就是
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大陆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C.大陆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大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港、澳、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7.
1987年5月10日母亲节,一些台湾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在国共内战中部分“老兵”被迫离乡
B.台胞期盼当局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曾经长期对峙,处于隔绝状态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8.
“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据材料信息,这应出自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谈话
C.1992年“汪辜会谈”达成的“九二共识”
D.2005年***与连战会谈纪要
9.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表明(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发展完善
B.“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
C.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D.各地方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所行制度
10.
观察下面的漫画,其反映的突出主题是
A.“一国两制”获得成功应用
B.国际反华势力支持“台独”
C.讽刺“台独”势力自不量力
D.解决台湾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1.
台湾地区与大陆的联系落后于香港地区。在1949年后的30年里,双方曾拒绝承认彼此的存在和合法性,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往来,而且处于实际的战争状态,这表现在双方不时向沿海岛屿开炮。这种局面的转变始于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一国两制”的提出
C.“关于统一问题的九条方针政策”的提出
D.“九二共识”的达成
12.
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
A. 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C. 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D. 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13.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台湾事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被承认的,尤其在国民党为挽回面子宣称要反攻大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以说台湾的自治直到今天仍使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面。”对“相持局面”的理解是
A. 海峡两岸渴望祖国的统一
B.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C. 中国共产党热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
D. 美国不再干涉台湾问题
14.
在2012年6月举行的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充满硝烟。而今根据我们保守的估计,金门每4个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
A.台湾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
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
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
D.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业繁荣
15.
2012年10月4日,台湾民进党常委、台湾行政当局前负责人谢长廷以个人身份访问祖籍地漳州,受到村民热烈欢迎;2012年11月8日,***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对这两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台湾各政党均接受“一个中国”原则
B.民进党改变立场放弃了“台独”主张
C.“台独”遭到两岸人民的共同抵制
D.坚持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提
16.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写下了著名诗作《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此诗最有可能创作于(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B.1987年台湾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时
C.1993年汪道涵和辜振甫举行会谈时
D.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
17.
1963年,周恩来总理将新中国对台湾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这一主张
一纲
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
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所有军政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待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遣特务,不做破坏团结之举。
 
A.明确了“一个中国”的基本立场
B.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通过停止炮击金门得到了实现
D.直接促使“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
18.
2009年全国人大为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发文:“30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提出一系列重要政策……两岸政党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其中,“良好势头”主要包括
①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    ②“九二共识”的达成
③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④两地“三通”的实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9.
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20.
“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
A.开国大典B.“文革”结束C.香港回归D.改革开放
21.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对以上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①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
③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
④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2.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23.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发展了《告台湾同胞书》
B.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立场
D.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形成

3.选择题(共3题)

24.

下图示意我国30°N某地正午时房屋内的光照情况,表格数据为正午时阳光照射在室内地面上的面积统计。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面积(m2)

7

6.99

6.98

6.97

6.98

25.

下图示意我国30°N某地正午时房屋内的光照情况,表格数据为正午时阳光照射在室内地面上的面积统计。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面积(m2)

7

6.99

6.98

6.97

6.98

26.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