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4题)
1.
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地方在审讯所谓走资派和反革命等案件中,按照《审讯工作的十五个怎么办?(草稿)》,进行审讯。在这十五个问题中,一律使用了“敌人”的概念,如:当敌人矢口否认罪行时,怎么办?一律使用了“敌人”的概念的主要背景是
A.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 |
B.出现严重“武斗”局面 |
C.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
D.被审讯人主要出身地主家庭 |
2.
下表为商务印书馆某年版《新华字典》附录中的《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部分)。这反映出
名称 | 符号 | 用法说明 | 举例 |
逗号 | , |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 有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才有我们工人阶级的今天 |
感叹号 | ! | 表示强烈的感情 | 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
引号 | “” | 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 高举“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奋勇前进 |
A.“左”倾错误使标点符号用法遭到篡改 |
B.***思想在当时得到了深入贯彻落实 |
C.鲜明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特色 |
D.中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遭到严重的践踏 |
3.
美国《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等;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文中的历史事件
A.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不被动摇 |
B.促进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发展 |
C.严重践踏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
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