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材料二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材料一 如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材料二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此现象说明我国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2.单选题- (共11题)
2.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我国抗美援朝是
A.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
B.挑战美国权威的不明智之举 |
C.以抗美之名侵略朝鲜 |
D.以抗美之名称霸世界 |
3.
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这次会议
A.制订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
B.提出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 |
C.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
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
4.
日记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以下是著名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它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
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十一届三中全会 |
5.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以上材料说明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 |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
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 |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
6.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
D.通过“一边倒”方针同苏联等国建交 |
7.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这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是
A.独立自主 |
B.“另起炉灶” |
C.“一边倒” |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8.
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
C.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
D.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
9.
刘少奇称新中国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这是因为
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
B.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
D.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
11.
下表为1950年、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土地占有比例(%)。从表中数据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
|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
B.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
C.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 |
D.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规模开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