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英“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模式。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过渡期”在政治、经济领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思想领域的代表性事件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一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英“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模式。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过渡期”在政治、经济领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思想领域的代表性事件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2.单选题- (共31题)
2.
19世纪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和《物种起源》,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两者都
①借鉴了前人的成果
②是近代自然科学领域重大成就
③对当时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④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①借鉴了前人的成果
②是近代自然科学领域重大成就
③对当时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④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A.①③ |
B.①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3.
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推衍产生的社会进化学说,比生物进化学说更受读者拥戴,传播通行无阻。究其原因,社会进化学说为各类族群对自身空间定位和未来流动可能提供了想象依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精神 | B.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扩大影响 |
C.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 D.社会进化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4.
智者学派运动被看作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其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则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普罗泰格拉的核心思想内容是
A.强调追求真理 |
B.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 |
C.尊崇理性,强调道德作用 |
D.提倡人性,强调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
5.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
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
C.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
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
6.
薄伽丘在小说《十日谈》中说:“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呢。”这一材料表明作者认为 ( )
A.要遏制人类天性必须具有非凡的本领 |
B.只要头破血流就能遏制住人的天性 |
C.人性迟早要突破各种束缚而解放出来 |
D.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顺应天性 |
7.
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认”。这足以证明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
8.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由此可知,两人思想的共性是
A.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
B.突显品德的重要性 |
C.强调人类思维的相对性 |
D.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 |
9.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学生为拯救他,买通狱卒,他却婉言谢绝,以“公民应服从法律”为由,从容赴死。他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他的最后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下列对苏格拉底的表现认识不恰当的是
A.他反对民主政治 |
B.他认为法律至上 |
C.他遵守社会道德 |
D.他对民主政治还有疑惑 |
10.
如同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物体运动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发现人类社会也有“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的思想集中体现为
A.三权分立说 |
B.法律平等 |
C.天赋人权 |
D.社会契约论 |
11.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
12.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时候,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了欧洲各大学所采用的陈旧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恩格斯意在说明康德
A.推动了理性思维的发展 | B.使哲学研究从唯心转向唯物 |
C.用理性唤起德国的统一 | D.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禁锢 |
13.
“1517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露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宣扬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 | B.否定对上帝的信仰 |
C.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 D.挑战教会的权威 |
14.
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都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 |
B.通过外在手段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
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
D.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
15.
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神灵,蛊惑青年”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焚毁。这说明当时
A.人文精神不符合时代需要 |
B.神权主宰雅典社会各个领域 |
C.哲学家在雅典没有生存环境 |
D.城邦对公民思想自由的限制 |
16.
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而启蒙运动强调“理性主义”和“法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资产阶级崇尚法治 |
B.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改造整个封建社会 |
C.西方人文精神从人性发展到了理性 |
D.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动摇了神学世界观 |
17.
走一个圆场就代表着“人行千里路”,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手持一把扇子就象征闲散之人,握着马鞭就代表马存在,穿红绿蟒就是在宫廷或富贵人家。这反映了中国戏剧
A.,时空自由的特点 | B.表演受限制于舞台 |
C.内容丰富文武兼备 | D.象征虚拟的表意性 |
18.
“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以平凡人物为主,不再将非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宋代话本在人物塑造上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提高 |
B.儒学世俗化的发展趋向 |
C.“英雄造史”观念的形成 |
D.社会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
19.
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入画兴盛。对此类作品的认识正确的是
A.《清明上河图》是其佳作 |
B.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
C.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 |
D.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
20.
中秋时节是钱塘潮的最佳观赏期,潮起潮落,美丽壮观。苏东坡有千古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下列哪位科学家的理论可用来解释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
C.普朗克的量子论 |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21.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A.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 |
B.改变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
C.导致中英两国政治改良 |
D.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
22.
中秋时节是钱塘潮的最佳观赏期,潮起潮落,美丽壮观。苏东坡有千古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下列哪位科学家的理论可用来解释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A.伽利略 | B.牛顿 | C.普朗克 | D.爱因斯坦 |
23.
某历史学家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对此分析不正确地是
A.洋务运动属于“第一次反思”范畴 |
B.第一次反思基本没到触碰到西方的思想文化层面 |
C.“第二次反思”较“第一次反思”更加深入 |
D.两次反思均未能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
24.
19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人被中国人称为“夷”,而从60年代开始,中国人又将西方人改称为“洋”,这种变化从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人由鄙视到崇敬的态度变化 |
B.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随着交往的扩展而正逐步客观化 |
C.中国人已经放弃了“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心态 |
D.中国人被迫同化于西方的强势文化之下 |
25.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
26.
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这一论断旨在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
B.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 |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
D.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
27.
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④***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④***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A.①②③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④ |
29.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十)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十一)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这表明中国国民党
A.联合工农阶级,壮大革命力量 |
B.开展土地革命,实现平均地权 |
C.主张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 |
D.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经济基础 |
30.
***在《论联合政府》中谈到:“中国急需把各党派和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以便实行民主的改革……打败日本侵略者,使中国人民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此时,***所谈到的这个“新中国”的性质应是
A.资本主义国家 |
B.新民主主义国家 |
C.自由主义国家 |
D.社会主义国家 |
31.
从1949年到1978年的将近三十年间,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大的提高。这是由于人们误把“一大、二公、三纯”的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这个角度看,邓小平理论着眼于
A.“怎样建设中国共产党” |
B.“怎样管好中国共产党” |
C.学习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
D.“什么是社会主义” |
32.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下列关于邓小平理论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把它写入党章 |
B.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 |
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
D.“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