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下图对此作了概括:

阅读材料,就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 “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下图对此作了概括:

阅读材料,就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主要机构的会员国数量大幅增加,联合国大会的作用显著提高,美国代表指责这是“多数暴政”,甚至宣称愿意看到联合国会址从美国搬走。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
A.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 |
B.世界多极化的形成 |
C.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
D.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48年到1951年美国共向欧洲提供了大约131亿美元的“援助”,受援助国GDP从1948年到1952年底增长了25%。但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受援国需要承担经济和政治义务,例如部分工业发展接受美国监督;受援国必须放弃工业国有化等。其“援助”手段确定了美元的结算单位,打破了西欧各国的贸易关税壁垒,更削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主义的影响,稳定了政权,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材料一 从1948年到1951年美国共向欧洲提供了大约131亿美元的“援助”,受援助国GDP从1948年到1952年底增长了25%。但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受援国需要承担经济和政治义务,例如部分工业发展接受美国监督;受援国必须放弃工业国有化等。其“援助”手段确定了美元的结算单位,打破了西欧各国的贸易关税壁垒,更削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主义的影响,稳定了政权,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摘编自李申《杜鲁门主义的续篇》等
材料二 “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一带一路”,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樊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马歇尔计划”看上去是一个经济救助计划,其最终目的却在于大国争霸。“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新时期,“一带一路”的精髓恰恰在于弘扬平等互利的好传统,坚持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好做法,追求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好效果。“一带一路”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沿线各国完全根据本国利益参与进来。——摘编自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差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欧洲发展的促进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单选题- (共11题)
4.
1949年7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此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这一做法
A.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直接相关 |
B.是苏联内部阶级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 |
C.使史学研究背离了真实性的原则 |
D.说明“冷战”源于二战时期各国政策分歧 |
5.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二战”后存在了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
C.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 |
D.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
6.
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以此“和平竞赛”。苏联在华盛顿举办了宇航技术展览,美国人参观后感到害怕。而美国在苏联举办了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内心向往美国。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
A.苏联尖端科技领先美国 |
B.美苏关系得到一定缓和 |
C.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
D.美苏“冷战”方式的多样性 |
7.
1969年,社会民主党人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的总理,他改变了前任总理阿登纳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在依靠美国的同时与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和解。这反映出当时
A.美德关系的恶化 |
B.西方阵营出现分化 |
C.美苏关系的缓和 |
D.两极格局趋向瓦解 |
8.
二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来确保持久的和平。但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美国将其全球责任重新界定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这一变化
A.表明美国极力推行单边主义 |
B.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
C.开始以意识形态来处理外交 |
D.受到了战后国际形势影响 |
9.
1947年6月,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但要求先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然后确定援助份额。苏联则主张应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然后由美国负责提供援助。由此可知
A.苏联明确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
B.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
C.双方分歧的实质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性 |
D.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出现对峙的局面 |
10.
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这说明了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
B.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 |
C.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增强 |
D.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质疑 |
11.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最合理的是,马歇尔计划
A.通过经济援助造成欧洲事实上分裂 |
B.直接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出现 |
C.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运用 |
D.具有控制西欧拉拢东欧的双重企图 |
12.
战后,美国加强了广播宣传。据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1946年有58%的美国人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48年有83%的美国人主张停止同苏联贸易,而到了1950年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的美国人已达81%。美国此举
A.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对立 |
B.遏制了苏联向东欧的扩张 |
C.冲击了苏联的意识形态 |
D.维护了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
13.
1943年,好莱坞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美苏“冷战”的开始
B. 好莱坞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
C. 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
D. 好莱坞影片受大众审美观影响
A. 美苏“冷战”的开始
B. 好莱坞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
C. 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
D. 好莱坞影片受大众审美观影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