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创办了《新莱茵报》。《新莱茵报》适应当时德国爆发的人民革命的需要,成为欧洲各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政党的坚强组织中心,组织和领导了几次大的群众斗争,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尽管《新莱茵报》仅存在了354天,但却出版了301期,恩格斯说它不愧是“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办报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国内外几十个城市设有固定的通讯员,形成通讯员网:发表的读者来信总数多达几千封。这在无产阶级报刊史上是个奇迹。
材料三 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创办了《新莱茵报》。《新莱茵报》适应当时德国爆发的人民革命的需要,成为欧洲各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政党的坚强组织中心,组织和领导了几次大的群众斗争,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尽管《新莱茵报》仅存在了354天,但却出版了301期,恩格斯说它不愧是“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办报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国内外几十个城市设有固定的通讯员,形成通讯员网:发表的读者来信总数多达几千封。这在无产阶级报刊史上是个奇迹。
——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说明《新莱茵报》成为“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的原因。2.单选题- (共21题)
2.
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
A.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
B.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 |
C.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 |
D.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3.
巴黎公社“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出的人担任,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以“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巴黎公社的这一做法有利于
A.保证民主制度的真正落实 |
B.树立公职人员的社会威信 |
C.建立人人平等的政治秩序 |
D.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
4.
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 |
B.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
C.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
D.使工人斗争富有了科学性 |
6.
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告:“立即提出民主的合约,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工人监督生产,成立苏维埃政府。”这份革命文献
A.宣布沙皇俄国的统治终结 |
B.实践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颁布于俄国十月革命期间 |
D.开创了无产阶级专政尝试 |
7.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势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著述中解剖了它的“病兆”,并提前开出了它的“死亡”诊断书。此人及其著述是
A.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
B.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
C.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D.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 |
8.
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每一学说”“皆属错误的”……“大危机”爆发后,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烈气氛”。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就用“伟大”一词来形容“马克思的道理”,指出“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 |
B.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突破传统模式 |
C.西方学者逐渐认同社会主义 |
D.反法西斯斗争淡化了意识形态对立 |
9.
列宁在一次会议报告中说:“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段材料引自
A.《四月提纲》 |
B.《土地法令》 |
C.《和平法令》 |
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
10.
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
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
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
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 |
11.
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其中,标志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事件是
A.《共产党宣言》发表 |
B.第一国际成立 |
C.巴黎公社诞生 |
D.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
12.
1895年,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恩格斯的这一说法
A.指导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
B.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C.是对巴黎公社的历史反思 |
D.推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13.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说:“十月革命人士认为,这场革命的意义,不只限于一国一地,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革命;不只为俄国带来了自由与社会主义……”这表明十月革命人士认为
A.俄国革命促进了俄国步入了现代化道路 |
B.俄国革命推动了世界反封建斗争最终胜利 |
C.俄国革命促进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
D.俄国革命有助于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
14.
圣西门称赞法国大革命是“从封建和神学制度向工业和科学制度的过渡”,他于19世纪20年代先后创作完成《论工业制度》和《工业家问答》,形成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据此可知,他主张改造社会的基本途径是
A.发展生产力 |
B.开展政治斗争 |
C.取消私有制 |
D.抑制贫富分化 |
15.
罗宾·W·温克在《牛津欧洲史Ⅲ》中记载了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演讲,“亲爱的同志们、战士们、海员们、工人们!我很高兴为俄国革命的胜利向你们致意……由你们完成的俄国革命已为此铺平了道路,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该演讲认为俄国
A.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 |
B.现在的革命任务需要发生重要转变 |
C.革命胜利主要归功于农民斗争 |
D.革命胜利开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
16.
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未达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程度,在俄国只能完成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当时的任务应当是通过革命消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而不是激进地试图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该观点
A.旨在揭示东方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规律 |
B.意在解释十月革命性质为社会主义革命 |
C.认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还不成熟 |
D.反对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 |
17.
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阶级的差别将继续尖锐,反抗的精神已经进入工人的头脑,愤慨情绪与日俱增,个别的游击分子开始集结成相当规模的抗争和示威,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材料表明恩格斯
A.强调采取城市斗争的重要性 |
B.已预感一触即发的斗争形势 |
C.坚持暴力反抗手段的必要性 |
D.看到工业革命后的阶级变化 |
18.
一份对1842年英国曼彻斯特的调查报告提到:“手织工……每天干14小时活,挣的钱还不够吃两顿饭”。1844年对全英国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织袜工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只有6先令,且衣食住行都包括在内。这两份调查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A.说明工业革命未提高工人生活质量 |
B.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
C.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成熟 |
D.反映了英国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
19.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二一九法令”,规定废除农奴制度,农民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并可以赎买一定数量的份地。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发布了《土地法令》,规定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两个法令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需要
②两个法令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二一九法令”有利于推动俄国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法令》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两个法令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需要
②两个法令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二一九法令”有利于推动俄国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法令》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21.
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