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正在热播的政论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再现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1)材料一中的“Bolshevism胜利”指的是什么事件?怎样理解该事件是“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结合所学指出,李大钊一文意味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寻求救国之道上发生的重大转变。
(2)从任务、性质、领导者、前途四方指出中国的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特殊”之处。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革命出现这种“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结合所学,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上的主要表现。
——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1918年
材料二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义。……这个历史特点,并不是从鸦片战争以来就有了的,而是在后来,在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形成的。——***《新民主义主义论》1940年
材料三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Bolshevism胜利”指的是什么事件?怎样理解该事件是“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结合所学指出,李大钊一文意味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寻求救国之道上发生的重大转变。
(2)从任务、性质、领导者、前途四方指出中国的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特殊”之处。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革命出现这种“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结合所学,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上的主要表现。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
材料二 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材料三 1921年中共“一大”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党采取苏维埃(译为:代表大会)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
(1)《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何相似之处?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二中《民国日报》的评论有何不同?分析原因。
(2)中共在“一大”上提出学习十月革命的哪些成功经验?综合以上材料,国共两党都肯定十月革命,其动机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
材料二 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材料三 1921年中共“一大”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党采取苏维埃(译为:代表大会)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
(1)《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何相似之处?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二中《民国日报》的评论有何不同?分析原因。
(2)中共在“一大”上提出学习十月革命的哪些成功经验?综合以上材料,国共两党都肯定十月革命,其动机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的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图1、图2、图3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俄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地选择这条道路?
(3)材料三中两国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简要说明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材料一

材料二 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的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图1、图2、图3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俄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地选择这条道路?
(3)材料三中两国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简要说明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并建立了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还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规定公社社员的薪金最高不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即年薪6000法郎;等等。但是,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广大农民,造成后来财政拮据,孤军奋战。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度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摘自《学海导航》
材料三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巴黎公社革命与苏维埃政府革命措施的相同点。
(2)依据材料二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3)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与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相比较有哪些主要的进步性?
材料一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并建立了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还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规定公社社员的薪金最高不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即年薪6000法郎;等等。但是,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广大农民,造成后来财政拮据,孤军奋战。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度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摘自《学海导航》
材料三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巴黎公社革命与苏维埃政府革命措施的相同点。
(2)依据材料二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3)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与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相比较有哪些主要的进步性?
5.
阅读下列材料:“第一次革命高潮提出的,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是使革命和平发展,使小资产阶级清除其幻想的口号。
现在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因为政权事实上已转移到反革命的资产阶级手中。现在只有彻底消灭反革命的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得到贫苦农民支持的革命,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完成新高潮的任务。”
(1)材料中“第一次革命高潮”以及后来完成的“新高潮”分别指哪次革命?
(2)据材料判断,1917年8月前后,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方式有哪两种?最终选择了哪一种?
(3)为了“得到贫苦农民支持”,布尔什维克党在“新高潮”之初采取了什么措施?
现在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因为政权事实上已转移到反革命的资产阶级手中。现在只有彻底消灭反革命的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得到贫苦农民支持的革命,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完成新高潮的任务。”
——《1917年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关于政治形势的决议》
请回答:(1)材料中“第一次革命高潮”以及后来完成的“新高潮”分别指哪次革命?
(2)据材料判断,1917年8月前后,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方式有哪两种?最终选择了哪一种?
(3)为了“得到贫苦农民支持”,布尔什维克党在“新高潮”之初采取了什么措施?
2.单选题- (共16题)
6.
布尔什维克的政敌,立宪民主党领导人帕·米留可夫指出:十月革命是“俄国革命长期复杂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主要是指:
A.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
B.签订条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
C.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反动统治 |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苏维埃共同执政 |
7.
1917年,苏俄早期领导人李可夫扬言:“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该观点主要针对列宁( )
A.要求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 B.落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提出“四月提纲” | D.实行《土地法令》 |
8.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写道:“他站在那里,扶着讲台,眨着眼睛巡视人群,……显然没有注意长时间的欢呼,这欢呼持续了好几分钟。当欢呼声静下来后,他只简洁地说了一句话:我们现在将开始建立社会主义秩序!晾天动地的欢呼声便再次响起。”与这一场景直接相关的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B.巴黎公社的诞生 |
C.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 | D.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 |
9.
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就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这次“政变”的斗争目的是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10.
“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
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
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
D.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
11.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列举了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准备实施的措施,有学者认为这些措施“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下列属于这些措施并最终得以落实的做法是( )
A.颁布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
B.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成立公社组织 |
C.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议行合一的新型代议制 |
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
13.
一个俄国士兵说:“我们仍在前线挨饿,都快冻僵了。我们白白地在送命,死得毫无意义…俄国人只要一息尚存,是决不放弃革命的。”这里即将爆发的“革命”,指的是( )
A.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
C.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
14.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过程中发生许多重大事件,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推翻沙皇专制,两个政权并立
②列宁指明革命的正确方向
③爆发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④和平发展的可能性破灭
①推翻沙皇专制,两个政权并立
②列宁指明革命的正确方向
③爆发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④和平发展的可能性破灭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②①③④ |
D.①②④③ |
15.
《全球通史》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 B.俄国十月革命 |
C.俄国二月革命 | D.《四月提纲》的发表 |
16.
朱自清在《论标语与口号》中说:“标语口号用在战斗中,有现实性的必要的。”与标语“打倒列强!打倒沙皇专制政府!临时革命政府万岁!”相关的“战斗”是
A.二月革命 | B.十月革命 |
C.巴黎公社 | D.苏联解体 |
17.
俄罗斯著名的社会学家米罗诺夫写道:“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沉重的战争负担超出了人民的忍耐力和控制力,人民还不需要西欧式的民主。……因此,激进的社会主义者把人民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并推翻了临时政府。”对材料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A.资产阶级民主不符合俄国国情 |
B.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了 |
C.受教育阶层指的是沙皇统治者 |
D.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
18.
对于十月革命,前苏联宣传:当晚阿芙乐尔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而苏联解体之后,有人称掌握了解密资料:当晚在冬宫附近并无武装冲突,守卫冬宫的仅一个妇女营和一个士官生营,很快就投降了。因此,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
A.十月革命的胜利通过和平方式取得 |
B.解密资料揭开了历史真相 |
C.攻占冬宫的史实有待进一步考证 |
D.前苏联的宣传具有真实性 |
19.
(题文)在十月革命前夜,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文中的“号召”旨在
A.取得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武力 |
B.希望与临时政府分享权力 |
C.武力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 |
D.通过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
20.
“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充分发挥革命首创精神的体现”。下列各项中,与上述观点能互相印证的有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决不是西方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纯粹是“历史的偶然性”②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③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④十月革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 | D.①③ |
21.
1917年,由英、法留学生主办的《太平洋杂志》曾发表《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载:“兵士工人代表会者出焉,渐与临时政府上轧轹,几有不可驾驭之势”,“据昨日报端之所传,则俄都之暴动复起……主动者即为极端派首领之雷林。”这场“政变”
A.推翻了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 |
B.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
C.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
D.实质上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