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8329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4/7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由古至今,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
——摘编自《中国历史文选学习参考资料》
制曰:“……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现代化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政治制度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由哪些基本制度构成。
(4)依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政治文明演进的基本轨迹和大趋势。

2.单选题(共17题)

2.
“民主”在中文里的传统意义,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君主专制统治;当现代西方的政治制度被介绍到中国后,“民主”演变成带有民选元首和人民统治的含义;经历了共和政治的兴衰,“民主”又被用于指称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提出的直接原因是(  )
A.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
B.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C.中共即将取得全国的政权
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3.
建国初,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
A.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
B.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C.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
D.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
4.
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共同纲领》通过
D.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5.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民主“独特”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属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B.中国实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中国推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6.
民主人士张澜在谈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时说:“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这表明
①《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民主人士对《共同纲领》表示认同
③《共同纲领》确立了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④《共同纲领》确立了新中国建国的大政方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7.
下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经代行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
B.人民民主原则最早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
C.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随着新中国建立就开始实施
D.中共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
8.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其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A.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9.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后一系列法律、法令相继出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识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B.完善了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上述材料最有可能来源于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
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
A.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12.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立法权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与之前相比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3.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 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 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 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4.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以委任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15.
“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16.
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二者的成立
A.体现了新政协会议组织法的精神
B.是“大跃进”的具体表现
C.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断续发展的表现
D.由中共中央委员会直辖
17.
小张翻阅旧报纸,发现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特大粗黑标题报道:“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下列对此报道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中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的事实
B.“人民大宪章”应该是《共同纲领》的排版失误
C.“中国人民政协”应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误
D.“人民大宪章”的提法反映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三大特色政治制度不包括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3.选择题(共1题)

19.“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访华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下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