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814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2/15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主题二: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
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主题三:20世纪初期中国的思想交锋
长素(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则应之曰: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然则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主题四:当代的文化迁移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中记述到:“(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崛起,以锐不可挡的态势,改变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传统定位,史学著作也失去神圣的光环,从资政济世的高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书桌,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闲读物。”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2)结合材料及所学内容,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指出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4)分析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的原因。
2.
西学东渐,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 大学士倭仁道:“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
——《洋务运动资料》第2册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四:在殖民地修建教堂、驻扎传教士,就像在殖民地修建兵营、驻扎侵略军一样必要。“一个传教士抵得上一营军队”。“与其设立九个军事据点,不如设立九个教堂更为有效。”传教士受教会派遣,要将自己在中国内地的所见所闻汇报回国去。
——摘编自荣振华等《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
问题:
(1)材料一谈及古代社会出现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交流分别指?
(2)材料三“从纯科学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观点的依据是?
(3)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西学东渐的看法。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土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 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材料三: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 光绪帝《定国是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二、三,明治天皇和光绪帝的改革谕令表达了相同的自身的利益诉求。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俄日中三国的改革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及其它们的局限性,说明了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什么特点?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主要国家工业产量占世界总额比例变化表
时间
1870年
1900年
英国
32﹪
18﹪
美国
23﹪
31﹪
德国
13﹪
16﹪
法国
10﹪
7﹪
 
材料二:英德殖民地情况变化表
时间
国家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英里)
殖民地人口(百万)
1880
英国
770
267.9
德国


1899
英国
930
309
德国
100
14.7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的野心是彻底毁灭法国,称霸欧洲。1875年俾斯麦已准备侵法战争,但是由于俄国和英国的干涉,不得不暂时放弃进攻法国的企图。俾斯麦特别害怕在东西两线上同时作战,俄法“联盟的噩梦”经常使他忧虑。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来孤立法国,反对俄国,阻止法俄接近。……
材料四:1888年威廉二世登位,1890年他迫使俾斯麦辞职。威廉二世公开宣扬他的对外政策的“新路线”,即大力扩张殖民地,积极扩建海军。……1893年威廉从土耳其取得建筑巴格达铁路即“三B铁路”的租让权,企图以铁路线将柏林、伊斯坦布尔、巴格达联成一气,使整个土耳其和小亚细亚成为德国的投资场所和势力范围,同时威胁英国殖民地埃及和印度,直逼高加索。1897年,又强占中国的胶州湾,参加对中国的瓜分。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工业的世界地位和殖民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对付法俄”的表现和后果。
(3)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德国外交策略的变化及其原因。
(4)根据材料分析欧洲列强的基本矛盾。

2.单选题(共18题)

5.
***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旨在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6.
恩格斯说:“意大利是一个典型的国家。自从现代世界曙光在那里升起的那个伟大的朝代以来,它产生过许多伟大的人物……”对恩格斯这段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现代世界的曙光”是指文艺复兴运动
②“现代世界的曙光”是指新航路的开辟
③“现代世界的曙光”“升起”的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④“伟大的人物”包括薄伽丘、拉斐尔、莎士比亚等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③D.①④
7.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
④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8.
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著棉袄,吃着烤熟的甘薯,在露天剧场欣赏戏剧《窦娥冤》,这位农民生活的朝代最有可能是在
A.北宋B.元朝C.唐朝D.明朝
9.
1879年,一条科技新成果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狂跌。该科技成果是
A.西门子发明的发电机
B.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C.戴姆莱发明的内燃机
D.福特降低了汽车成本
10.
《中西方哲学之比较》中指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黄宗羲们指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们则有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这样的设想。……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①16至17世纪的中西方启蒙思想主张日趋成熟与质变
②经济水平的差异是中西方思想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
③中西方思想主张的不同反映了社会形态上的差异
④黄宗羲们的主张局限于封建范畴,孟德斯鸠们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
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是指
A.上帝
B.罗马教皇
C.马丁﹒路德
D.贵族
12.
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来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②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④拜伦的《唐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B.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C.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D.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1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苏格拉底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这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智者学派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B.苏格拉底想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C.智者学派的思想不能指导个人行为
D.相对主义造成了个人放纵和道德破坏
15.
下列不属于文人画的特点的是
A.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代表作有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B.“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下工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C.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
D.“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16.
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这一现象说明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
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
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
17.
1970年4月28曰,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新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就”
A.说明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
B.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了核国家行列
D.使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
18.
1957年以来,“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的原因有
①“左”倾错误发展
②右倾错误发展
③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上的急躁冒进在文艺上的反映
④学术领域出现了反社会主义的倾向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9.
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其专业。清华大学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这次调整的目的是
A.适应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需要B.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C.创办与国际接轨的高等院校D.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20.
学校举办一次文艺活动,邀请一些学者前来演讲。演讲题目包括:“拜伦的诗歌创作”、“雪莱与《西风颂》”等。此外,学校还安排了一场音乐会,由钢琴家表演一场“贝多芬的交响曲”。下列最适合这次文艺活动主题的是
A.启蒙运动的学术
B.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
C.浪漫主义的文艺
D.现代主义的艺术
21.
下图为“西夏活字(佛经)印本”(影印件)。它最大的史学价值在于
A.是研究活字印刷术传播的重要史料
B.反映了西夏文字是一种独创的文字
C.充分证明西夏是活字印刷术发源地
D.在文物收藏中具有极大的收藏价值
22.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