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第17课解放战争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7910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开的全面的内战会不会爆发?这决定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国内的因素主要是我们的力量和态度。会不会因为国际国内的大趋势和人心所向,经过我们的奋斗,把内战限制在局部的范围, 或者使全面内战拖延时间爆发?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1945年8月13日***《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材料二   “如果联合政府成立了,中共将尽心尽力和蒋主席合作,以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1945年9月27日***答路透社记者问
(1)归纳材料一中***对内战的基本观点并分析“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的具体内涵。(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内在的联系?材料二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8月,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到重庆谈判,以下是其中一封电邀。
***先生勋鉴:未养电诵悉,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蒋中正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材料二 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将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可做。
——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
材料三 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像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的一封读者来信
注:《新华日报》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1938年1月11日~1947年2月28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
(1)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蒋介石三次电邀***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蒋介石为什么不马上发动内战?
(2) 哪些事实能够证明蒋介石的阴谋?
(3) 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面对国民党、蒋介石的阴谋,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中蒋介石的“圈套”了吗?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下面是2005年11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第十卷的目录摘编。
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第一章战与和的变奏
第二章全面内战的烽火
第三章战后社会的动荡与纷扰
第四章国共两党攻守态势的转换
第五章国共两军的军事决战
第六章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命运的角度对该目录增加一条子目录,并说明增加理由。(所增加内容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单选题(共17题)

4.
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论关国国庆日》,称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民主世界的双璧”,“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它民主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己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这表明
A.民主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旗帜
B.中国仿效美国建立了民主体制
C.民主体制促成了中关两国结盟
D.中国借此表达氏主建国的诉求
5.
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发展历程为线索,以革命精神为特点,同时兼顾区域特点,在全国划分了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据此,以北京、天津为中心,辐射京冀地区,其红色旅游主题形象是( )
A.“千里跃进,将军故乡”B.“人民胜利,国旗飘扬”
C.“艰苦卓绝,革命奇迹”D.“革命摇篮,领袖故里”
6.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发表)材料中的“伟大的事变”指(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辽沈战役胜利,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占有优势
C.渡江战役胜利
D.三大战役结束
7.
1946年6月马歇尔调停失败,中国内战全面爆发,1948年国民党吴化文部在战场起义投诚, 1949年4月该部占领南京总统府。国民党败亡速度之快令国际瞠目。下列重大战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国民党军队开始进攻解放区 ②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③开国大典举行 ④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和沈阳
A.①②④③B.②④③①C.③①④②D.④②①③
8.
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9.
“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材料中的“此役”是指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0.
1947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随后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这支部队的作战意图应是
A.战略反攻
B.主力决战
C.解放南京
D.会师会宁
11.
在某解放战争纪念馆保存的一节竹棍上,刻着一位民工支援前线时到过的地方:莱东、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等地。这些地方分属于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由此可知,这位民工参加的是
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辽沈战役
12.
***指出:“这是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文中“转折点”是指
A.百团大战的胜利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西藏的和平解放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3.
用黄铜铸成的南京总统府办公桌的台历上,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
A.清政府统治结束
B.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C.南京光复,抗日战争胜利
D.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1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植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首诗产生的直接背景是
A.蒋介石重点进攻被彻底粉碎
B.解放区土地改革迅速推行
C.战略决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D.人民解放军胜利解放南京
15.
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A.土地政策的重要性
B.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国家前途的预见性
16.
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 邀请***赴重庆谈判
B. 撕毁政协会议协议发动内战
C. 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17.
***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该军事行动的“战略作用”是
A.解放军迫使国民党停止全面进攻
B.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C.解放军拉开战略决战的序幕
D.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18.
1949年3月,中共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该纲要作了以下军事部署:西路作战集团集结于九江至安庆地区,东路作战集团集结于镇江至江阴一线。根据这一部署,随后人民解放军
A. 展开战略反攻
B. 实施辽沈战役
C. 进行淮海战役
D. 发起渡江战役
19.
漫画家华君武1949年创作的《春天到,河冰解》:何冰解冻,残存的冰块上有蒋介石、李宗仁、张群、孙科、白崇喜等愁眉苦脸的国民党军政要人。漫画反映出(   )
A.各派力量呼吁国共再次合作
B.国名党内部分裂给侵华日军可趁之计
C.人民解放战争处于最后胜利阶段
D.国民党派系林立,难以真正团结
20.
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