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考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7856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  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
2.
材料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改革已经步入正轨,城市改革自然而然地成为改革的重心。适于我国工业和企业的改革思路是首先推动产权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产权界定、产权清晰和股份制改造.经济学界有人认为,小企业特别是一般轻工业企业可以走股份制的道路,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则不能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这种情况直到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以后才发生变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无疑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于是,理论界一部分人对股份制性质的质疑就逐渐消失了。为了便于更多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纯粹的民营企业能够上市,1998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我国的股份制改革和企业上市从此有法可依了。股份制改革的成功,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股份制改革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股份制改革成功的意义。

2.单选题(共14题)

3.
1944年底美国将军魏德迈评价道:“在我奉令接替史迪威(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时,上述四位政治顾问为戴维斯、谢伟思、卢登与伊默生……他们的报告一致苛责国民政府,而且都对共产党大捧大吹。”这反映了当时
A.共产党统战政策取得了成效B.美国与中共建立良好关系
C.国共两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已中断
4.
张琳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中写道:“西汉时期……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采取了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利用。”这说明汉代户籍制度
A.开始加强对基层控制
B.减轻了对民户的控制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D.为历代的王朝所沿用
5.
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勾结倭寇,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流移他乡趁食佣工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C.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D.导效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6.
现存清代刑部档案中保存着大量因“拖欠工钱”“相待刻薄”“工作辛苦”“工钱少”等雇工辞职的记录。据此可知,清代
A.社会奢靡风气盛行
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政府坚持抑商政策
D.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7.
有学者将中国古代“城”和“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最早出现“城区即市区”的是
A.秦朝咸阳
B.唐朝长安
C.宋朝东京
D.明朝苏州
8.
1903年,美国学者泰罗出版《工场管理》一书,开始尝试把传统企业管理经验升华为管理科学。1911年,泰罗更为系统完善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问世,稍后美国企业家福特在汽车生产中引入流水线的理念,现代管理学的科学体系开始确立,职业经理人大量出现。关于现代管理学的诞生,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现代管理学的发展有利于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现代管理学推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C.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推动“人民资本主义”的出现
D.现代管理学的诞生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
9.
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价上涨了5倍,英、法、德等国的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2至2.5倍。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这里有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这种现象
A.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B.造成社会动荡,损害国际贸易
C.增加生产成本,阻碍经济发展
D.表明西欧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10.
有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贸易通道的改变
B.殖民争霸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黄金白银的流失
11.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12.
据有关统计,1912年至1921年的10年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764家(不含金融业),资本总额近28540万元,与1911年前相比,企业总数增加1倍左右,资本总额增加了近2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实行“新政”鼓励工商业发展
B.一战期间美日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民族资本家开始确立实业救国的思想
D.中华民国的建立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13.
甲午中日战争后,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有很大起色;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由此可得知
A.洋务企业纷纷破产
B.洋务企业获得新生
C.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政府影响
14.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有所发展,其原因中有一项不正确的是
A.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条件
B.列强的资本输出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刺激
15.
1961年2月,中共中央在《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中规定:社员除耕种不超过当地耕地5%的自留地外,还有权开垦荒地、饲养家禽、从事渔猎、采集和手工生产等;家庭副业的产品和收入,都归社员所有,都归社员支配。此规定
A.有利于加快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B.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展开
C.有利于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
D.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16.
1979年,中国政府进行了最初的改革尝试:允许企业之间在分别拥有对自己所在地区的市场的垄断权之前,在全国其他地区展开竞争;一改以往政府计划只重视生产总值指标的做法,而更加重视利润指标。这些尝试
A.彻底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B.增加了市场调节的作用
C.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3.选择题(共1题)

17.

有人想不开想跳湖自杀,可他跳下的这个湖就是令他死不了,请问这个湖泊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